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棠(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棠》

作品名稱:《海棠》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蘇軾

《海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被選入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六年級教科書。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着香味、空空濛蒙的、帶着幾分迷幻的境界。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譯文

春風輕拂着海棠花,花兒透出美妙的光華。迷茫的夜霧中瀰漫着醉人的花香,朦朧的月光轉過曲折的迴廊。夜已經很深了,只因為擔心眼前的海棠會像人一樣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趕忙點燃紅燭,照耀着紅艷艷的海棠。[2]

作品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並不拘限於正面描寫。首句「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着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從中還可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這兩句把讀者帶入一個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艷麗,然而略顯幽寂。

後兩句,作者由花及人,生髮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不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一個「恐」寫出了作者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3]

參考資料

  1. 海棠, 古詩文網,
  2. 海棠, 詩詞名句網,
  3. 題西林壁,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