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德堡要理問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德堡要理問答》作者: 撒迦利亞·烏爾西努 / 卡士帕·奧利維亞努,出版社: 加爾文出版社,副標題: 海德堡要理問答,原作名: Heildelberg Catechism,譯者: 錢曜誠,出版年: 2000-10,頁數: 138,裝幀: 平裝,ISBN: 9789579907637。

內容簡介

《海德堡要理問答》簡介

為什麼要用這本要理問答?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一本介紹基督教教義的小冊子。為什麼要用這本小冊子呢?難道不能單用《聖經》麼?在《聖經》中,我們讀到先知和使徒的教導。經上寫到第一代基督徒時,說:「(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使徒的教訓就是《聖經》所教導我們的,而《聖經》所教導我們的實在至關重要。早期教會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需要對這一教義進行歸納,以便能夠對信徒進行教導。

第二個原因是:從一開始就有《聖經》相悖離的觀點向教會挑戰。因此,教會必須捍衛《聖經》真理,駁斥謬誤,這就需要對基督教教義進行總結。

這樣,早在基督教第一世紀,就出現了對《聖經》的簡短總結:《使徒信經》。之所以這樣給它命名,是因為它具體表達了使徒的教訓,用於教導加入基督教會的異教徒們。它的開篇就宣稱:「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近一千年後,《海德堡要理問答》誕生了。雖然它更具體,更詳細,但仍然只是《聖經》真理的總結。在這篇要理問答中,除了其他部分,還解釋了《使徒信經》。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怎樣產生的?

由於人的謬誤,《聖經》真理在中世紀(十六世紀前)的羅馬教會裡被層層烏雲所籠罩。十六世紀後,靠着神的恩典,在馬丁路得(德國)和加爾文(瑞士)等人的領導下,一場復興運動開始了。我們稱之為「改教運動」。

改教運動將《聖經》--神的道重置於中心地位。對概括《聖經》教訓的小冊子的需要相應而生。帕拉提那的德國領地君主--弗雷德三世(Frederick III)吩咐海德堡大學(海德堡為帕拉提那的首府)的兩個年輕神學家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和俄利維亞努(Caspar Olivianus)編撰一本包括問題和解答的小冊子,並稱之為要理問答。不僅青少年,而且教會的全體會眾都要用這本小冊子學習《聖經》教義。學習的方法是教師問,學生答。

這本小冊子於1563年完稿。幾個世紀以來,教會學校和教會都通過宣講福音,用這本小冊子進行教導。神的兒女們從中大得安慰。

小冊子的作者所說的並未超過我們在《聖經》里所讀到的。在每一個答案後,都有《聖經》經文,說明此答案是來自《聖經》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本要理問答是符合真理的,它永遠也不會過時。

《海德堡要理問答》的結構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關於人要快樂地死去的話,必須知道的三件事:他的罪惡所帶來的愁苦;從此愁苦中得救的途徑和對此救贖的感恩。得救意味着接受對罪的赦免,與神和好,今後在永遠的福樂中與他同在,事奉他,讚美他。它也包括了為從所有的罪惡和永死中得救而不盡感恩。

在這門課程里,我們主要講授人必須知道的三件事;也將討論《使徒信經》,神的律法和「主禱文」。

因為要理問答的每一部分都是為教會單個主日設計的,因此把它按「主日」或禮拜日劃分。《海德堡要理問答》有52個主日的課程,與一年的52個禮拜日相應。

基督教

基督教[1]」一詞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使用時比較混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羅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內,也就是英語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狹義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2]

視頻

海德堡要理問答 相關視頻

海德堡要理問答——主日1
海德堡要理問答——主日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