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況是中國海洋地質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名詞解釋
海況主要指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在風力作用下,根據視野內海面狀況、波峰的形狀及其破裂程度和浪花泡沫出現的多少等,把海況共分為10級;二是海區物理、化學、生物等性質及其變動情況,包括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分布,水團和大洋環流的分布狀況等。
海況與海洋漁業生產、海上運輸、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關係密切,對艦船安全航行、飛機巡邏偵察和艦載武器的使用有很大的影響。
海況是由天氣變化造成的。風與海面之間的表面摩擦使風速減慢,所產生的能就變為浪。浪在海上移動的總的方向,與引起浪的風的方向是一致的,當波浪起伏向前移動,每一粒水珠都沿圓形路線運動,水珠從表面下落時,圓圈縮小。在深水裡,可感覺到波浪影響的深度大約等于波浪長度的一半。因此,當波長為20m時,浪可引起深達10米的漩渦。在淺水裡,水面波浪的能量無法用這一方法吸收,結果就產生碎波。
波的性質和情況可以改變波的許多可測量的特性,如長度、高度、形狀和速度等,波速等于波長除以周期,這一點是唯一不變的關係。
對海面上或海面下工作的人員來說,天氣的最重要作用可能是它對海面的影響。除了潮汐和洋流外,所有海洋的活動都是風的作用的結果。風通過三個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海洋,即通過風速,風吹的時間,以及風吹過海面的距離(風區)。局部產生的擾動叫做海浪,它是不同於遠距離產生的擾動(涌)。涌甚至可能是大洋對面的天氣狀況的產物。
橫涌是由與殘餘涌相反方向來的新形成的涌所引起的。其結果會產生一種極不規則的運動,可使淺水作業變得複雜化。
風可使海面以洋流的方式運動。這種風驅動的表層流的方向與風的方向並不一樣,而是與風向成45°角。在北半球,表層流的方向是在風向的右面成45°角,而在南半球則是在風向的左面成45°角。這種效應是由地球的自轉引起的,叫做科里奧利效應。
風驅動洋流的強度,隨着深度的不斷增加而減小,而且流動的方向也逐漸越來越偏離風向。除在很淺的水裡以外,表層流的流速大概相當於風速的百分之三。然而流速是按一定的比率減小的,這種比率是取決於整個水柱的穩定性,風連續吹的時間長短,風吹過的不間斷的距離(風區),以及現時的波浪的大小。
海況一般以表格形式來表示的。這通常與蒲福風級表很相符合,蒲福風級表是試圖把風速與外界環境的變化聯繫起來。海況和蒲福風級表的區別是,海況具有在觀察時可藉助於實際的海洋情況的優點。蒲福風級表指的是充分呈現出的海上的海面風浪狀態,在有風的條件下,這種狀態可能需要用幾個小時才能達到。
參考文獻
- ↑ 【每日積累】漢字的概述?漢字的特點是什麼?,搜狐,2021-06-26
- ↑ 中國書法:一門古老的藝術!,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