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光寺,原是津門名剎,遊覽勝地。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天津鎮總兵藍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門三里的官道東側(今和平區南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匯處東北側,南門外大街以東,多倫道以南,萬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圍區域)修建而成的。咸豐八年(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進犯天津,脅迫清政府在海光寺正殿簽訂《天津條約》。海光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劃歸天津日租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海光寺毀於八國聯軍炮火。隨後日本侵略軍占領並在廢墟上建造兵營。1903年做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日軍天津憲兵隊也在此駐紮,日本侵略者在這裡策劃侵華陰謀。

中文名 海光寺

地理位置 天津

修建時間 1705年

原 名 普陀寺

修建人 成衡

御書匾額

高宗弘曆繼位後,亦步其祖父之後塵,屢屢南巡,乾隆元年(1736年)時路過天津,為海光寺御書「瀛蠕慈蔭」匾額。這位偏愛舞文弄墨的皇帝,此後又陸續為海光寺親筆寫下了大殿額「普門慧鏡」,大殿聯「覺岸正光明如水如月,法流大自在非色非空」;御書樓聯「春物薰馨含慧業,名禽宛轉人聞思」;大士樓聯「不生波處心恆定,大寂光天相總融」;後樓額「鏡瀾普照」,後樓聯「歡喜白毫光妙明合印,莊嚴香水海安隱同參」。海光寺因此聲名更隆,時有高僧駐錫其間。1767年乾隆帝曾在海光寺前閱兵,有《題海光寺》及《閱武》詩。時值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成功,乾隆令將義軍領袖林爽文,何有志、陳岑、林岑等檻送天津,並於行宮門外親自審訊,最後用大刑磔(分裂肢體)何有志,梟首示眾;次日又於蒲口磔陳岑,梟首示眾,林爽文則被害於北京菜市口。由此,乾隆帝對清王朝的統治憂心忡忡,所以他在《閱武》詩中,競有「敢日瀛氛靖,戒安意正殷」的句子。1770年乾隆帝作《海光寺》詩。1788年拈香海光寺,又寫下了《海光寺》詩,這幾首詩當年均泐石于海光寺中,用資紀念。

遭受厄運

為這處風景絕佳的佛門勝地帶來屈辱、破壞,乃至萬劫不復之厄運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的侵華[1]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進攻廣州。翌年法國藉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組成侵華聯軍,並以額爾金和葛羅為英、法全權代表,各率海陸軍集中香港。這時,美、俄兩國亦聲明支持英、法侵華。不久廣州為英法聯軍攻陷,四國公使遂聯袂北上,於咸豐八年(1858年)4月抵達大沽口外。5月20日英法聯軍攻占大沽炮台,清軍潰敗,聯軍兵艦沿海河上駛,於26日到達東浮橋,並盤踞於三岔河口一帶,清軍于海光寺外紮營。咸豐帝見狀大驚,深懼天津重蹈鴉片戰爭的覆轍,認為英、法若「以大沽為香港,而以天津為廣州,將來何能驅之使去?」因此急忙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馳往天津查辦。桂良和花沙納到達天津後,見海光寺建築華美,陳設精良,且周圍有清兵駐紮,乃選定於6月5日在海光寺後樓下筵宴英國公使,「以北為上,設聯桌三,東西聯桌各二,地鋪紅氈,圍靠新鮮,酒肴齊整。」6月7日在海光寺分別筵宴法、俄公使,6月8日又在海光寺筵宴美國公使。當時,俄、美兩國因急於得到好處,條約很快議定,而英、法兩國自恃大軍壓境,逞強要挾,態度極為蠻橫,甚至在談判之外,徑至桂良、花沙納的行寓,拿出自定條約56款。逼令二人應允。「驕狠之情,有目共見。非特無可商量,即一字亦不令更易」。經過近一個月的海光寺談判,英使額爾金寸步不讓,而且「逼索議准照會,神色俱厲」,額爾金甚至揚言,「若再無定說,惟有帶兵北竄」。桂良、花沙納果然被英、法的恫嚇所懾服,自稱「精疲力竭」,並提出「五不可戰」,要求咸豐帝「於兩弊相形之中,聊為避重就輕之法」,對四國的侵略要求「從權允准」。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在海光寺簽字,英使額爾金躊躇滿志,來海光寺時,競「用轎30乘,帶兵五六百名,各持槍刀,鎧甲一色。夷官亦數十人,鼓樂同來,竟將寺內占滿。」第二天,中法《天津條約》簽字,法使葛羅「帶兵200餘名,並跟隨夷官數十人,鼓樂同來。」「是日回館甚晚,沿路執火把百餘,照耀而行。」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已分別於6月13日和18日簽字,兩國雖然儀從簡單,但也盛氣凌人。應當說,從這時起,海光寺便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國家備受欺凌,民族歷經屈辱的見證,海光寺也因此得了一個渾名—簽約寺。

機器鑄炮局

同治七年(1868年)海光寺西局率先開工,首先制出了可發射12磅炮彈的銅製炸炮12門,每門重450磅。此外還製造出炮架及前車。據目擊者說:「炮具的生產,頗為有效,很可稱道。」因東局以生產彈藥為主,所以稱「機器造藥局」;海光寺分局以生產槍炮為主,又稱「機器鑄炮局」。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督直,調任原上海機器局督辦沈保靖來津主持局務。當時因購得製造林明敦兵馬槍設備及中針槍子機器,遂將海光寺分局之名撤銷,但生產規模卻得到擴大,這裡分設鑄鐵廠、錘鐵廠、鋸木廠,將原來機器房的一半改為洋槍廠,添設卷槍爐房;銅帽房的一半改為槍子廠,添設烤銅裝藥房,並試製出鏹水、水雷、雷管等。新設的機器廠,可以自行製造車、刨、鑽等機床。工匠也由原來的50人發展到六七百人。日常除製造新式槍炮等軍械外,兼制民用設備以及各種軍用船隻。全廠「每日卯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氣機管放氣為號,響聲遙聞數里。」經過改組和擴建,海光寺局的成效頗為可觀。例如,光緒初年曾製成直隸號挖河船。據載,該船以鐵製,其狀如舟,大亦如之。上為機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載萬斤,置之岸上,旋轉極靈,較人工費省而工速。後用於疏浚大清河,由城北西沽起,很快便開浚至獨流鎮後河,計百餘里。光緒六年(1880年)又製造出類似潛艇的水底機船,據當時的報紙《益聞錄》報道,該船「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節下水試行,頗為合用」。據海軍史專家稱,當時世界上潛艇研製剛剛成功,海光寺局即能成功仿造,實屬非常之舉。翌年又製造出能載四、五十人的小汽船,以及「一百三十匹實馬力,七丈螺輪船二隻,以備海口布置水雷,並作小戰船之用」。所造之「行軍橋船一百三十餘只,百丈之河,頃刻布成平地」。當年慈禧太后整修頤和園,疏浚昆明湖,李鴻章特意進獻了兩支小輪船「捧日」、「恆春」。光緒二十年(1884年)慈禧又點名要李鴻章照二船樣式再製造小輪船一隻,隨洋劃四隻,以備倚虹堂至萬壽寺乘用。這些小輪船也都是海光寺局製造的。彼時,淮軍學習西洋操法,已經有了洋樂隊,所用洋鼓洋號海光寺局亦能仿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