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倫·凱勒精選大全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回憶真是一件讓我惶恐不安的事情。當我提起筆來,寫下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生命歷程,真的感覺到童年往事如同籠罩在我身上的薄霧一般,模糊而飄渺。當我要把它掀開時,才發現其中有很多細節已經變得混沌不清了。因為童年早已離我遠去,現在的我很難分清楚回憶中到底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幻想。不過,有些回憶在我的大腦深處,是永不褪色,永遠生動的,雖然這些畫面只是片斷的.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裡,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致力於社會主義,源於她作為殘疾人的特殊經歷,以及她對其他殘障者的同情。起先,她簡化字母表,使之適合殘障者使用﹔但是她很快意識到,單純地解決失明問題,是治標不治本。通過研究她發現,盲人並非隨機分布在各種人口中,而是集中在社會底層。窮人更容易由於生產事故或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療而失明。有些窮人淪為妓女,又多了一種因梅毒而導致失明的危險。於是,凱勒認識到,社會階級制度控制着人一生的命運,有時甚至決定他們是否會失明。凱勒的研究並非書齋式的:我參觀 ……

內容預覽

  我們每個人應該都讀過令人激動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已經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段時間裡,有的時候感覺是度日如年,有的時候又感覺一年短如一日。我們常常喜歡去探索那將死的人是怎樣度過他最後時光的。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有選擇權的自由人,並非指那些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制的犯人。這樣的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發,能讓我們知道在同樣的情況下該怎麼做。作為一個垂死的人,我們該用怎樣的行為,怎樣的經歷,怎樣樣的聯想去度過那最後的幾小時?在回顧過往一生的時候,我們將會找到哪些是幸福,哪些是後悔。  有時,我會這樣想,雖然我今天是活着的,但明天卻可能會死去,這或許是一個好習慣。這樣的想法讓使生活顯得特別有價值。我們每天的生活應當過得從容不迫,朝氣蓬勃,觀察銳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