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梁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浮梁茶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浮梁茶,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浮梁產茶歷史悠久,漢代即有僧人種植和採集茶葉。具有外形緊、細、圓、直,色澤干、濕、翠、綠,葉底明亮等特色。民國四年(1915年),浮梁縣嚴台村 「天祥茶號」生產的工夫紅茶,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從此,浮梁工夫紅茶與斯里蘭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嶺茶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高香茶[2]。2010年, 「浮梁貢」茶葉被特選進入上海世博會,成為江西唯一入選世博會的農產品。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浮梁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浮梁茶

品質特點:濕顯金黃,溢味醇爽,葉底明亮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517號

產地名稱: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時間:2010年12月24日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浮梁茶具有:外形緊、細、圓、直;色澤乾濕翠綠,濕顯金黃,香氣板粟、蘭花之香,溢味醇爽,回厚,葉底明亮等特色。 內在品質

浮梁茶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分高於其它茶,除飲用還有較大的藥用和餐用價值,有浮梁茶「三味入藥」之稱。

品種分類

浮梁紅茶

浮梁紅茶簡稱「浮紅」、「祁紅」,多產自浮梁北部和東北部。那裡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森林很多,植被廣袤而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多雲多霧,「晴天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很適宜茶樹生長。加這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楮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工夫茶的製造。高檔浮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浮紅的這種特有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浮紅在出口貿易中,沿用主產地「祁紅」的稱呼,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被列為茶中「英豪」,受到皇家貴族的寵愛,讚譽祁(浮)紅是「群芳最」。

浮梁綠茶

浮梁綠茶產於浮梁縣70%的山區、農田、旱地,是當地百姓普遍飲用和集貿市場交易的上乘飲品。其品種按茶葉採摘時段的不同,又有穀雨尖、細茶、粗茶之別。尤其是穀雨尖,一般採摘時段為穀雨時節前期,對春季後第一次冒出嫩芽的茶葉進行採摘,去掉葉梗,進行手工作業加工、文火輕烤。這種茶葉條索緊細,色澤嫩綠,白毫顯露,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鮮爽、醇正。其中,「浮瑤仙芝」質量優異,條索緊細,色澤嫩綠,白毫顯露,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鮮爽、醇正,葉底嫩黃、明亮顯毫。「瑤里崖玉」產於江西浮梁、婺源和安徽休寧、祁門四縣毗鄰的瑤里鎮仰天台、汪湖、高際山、白石塔等高山茶園,其質量優異,1994年中茶夏門會議時,全國十幾位茶專家品飯後一致認為,崖玉條索緊細,銀毫顯露,色澤嫩綠,湯色清澈、清香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顯芽,為優質高山型名茶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總地面積的41.7%;100—500米占30.6%;100米以下占27.1%。區域內土壤多為紅壤和黃壤,水、熱、生物資源豐富,山地林木生長茂盛,森林覆蓋率79.4%,茶園遍布山坡、丘陵。自然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達14.5%,pH值4.3—5.5之間。

水文情況

浮梁縣水資源豐富,年均降雨量1700—19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境內有昌江河、東河、西河,橫貫全境。為茶葉的生產準備了充足的水資源條件。

氣候情況

浮梁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17℃,積溫5000—6000.le,日照率45%,相對濕度79%,無霜期247天。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適宜的土壤和氣候,為浮梁茶的生產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浮梁產茶歷史悠久,漢代即有僧人種植和採集茶葉。

至唐代,茶葉加工和貿易開始興盛,唐王敷《敦煌變文集》中記述:「浮梁歙州,萬國來求。」中唐元和年間(806—820年),浮梁已是贛北、皖南茶葉的主要集散地。《元和郡縣誌》記載: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描寫,說明當時浮梁茶葉市場已頗有名氣。[5]

中唐以前,浮梁無茶葉加工技術,唯有生羹湯飲。中唐至宋代中期,以生產片茶為主。宋後期,散茶出現,並逐步取代片茶。

至唐以降,浮梁的「仙芝」、「嫩蕊」、「福合」、「祿合」等茶,以其「色艷、香郁、味醇、形美」四絕,歷宋、元、明、清數代而不衰,成為經世品牌,詔為貢品。

元代,浮梁綠茶生產工藝已趨定型。

明湯顯祖在其《浮梁縣新作講堂賦》一文中,曾對浮梁茶有過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於天下,帷清帷馨,系其薄者……。」

清道光年間,紅茶製作工藝傳入浮梁,給浮梁茶葉生產帶來了技術性的革命。浮梁工夫紅茶以其「外形美觀、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聞名,遠銷歐美市場。

民國四年(1915後),江村鄉嚴台村江智甫「天祥」茶號經營的「浮紅」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和平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改革開放後,浮梁縣將茶葉作為全縣農業的主導產業,茶葉的面積和產量呈現恢復性增長,質量和效益逐年提高。

2007—2009年,浮梁縣整合各類支農資金2100萬元扶持茶葉產業的發展,同時吸納社會資金2300餘萬元投入茶產業。

生產情況

2010年,浮梁茶地域的保護規模為5500公頃。

2014年,浮梁縣茶葉總產量達5973噸,綜合產值近8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8%,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2015年,浮梁縣17個鄉鎮中有14個涉茶,6萬農民從事茶葉生產。茶園面積也從最初的5萬畝達到14萬畝,其中有機茶園為11萬畝,良種率到50%。有專業合作社140餘家,實現茶農人均收入近8000元。

2017年,浮梁縣有茶園15.66萬畝,茶企61家、專業合作社135家。茶葉總產量達8493噸,外貿茶2700噸,茶農隊伍5.5萬人,人均涉茶收入9540元。[1]

參考文獻

  1. 江西名茶——浮梁茶搜狐網,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