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浣溪沙·荷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浣溪沙·荷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初秋尋賞荷花,下片寫以酒來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劇意識。全詞大起大落,體現了詞人仕宦寂寞的心情。

浣溪沙·荷花

四面垂楊十里荷。問云何處最花多。畫樓南畔夕陽和。

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且來花里聽笙歌。

詞語注釋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

⑵問雲句:襲用韓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詩"問言何處莢蓉多"句。下句"畫樓南畔"是"何處"的回答。

⑶光陰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無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鄭谷《樣潼歲暮》詩:"美酒消磨日"、歐陽修《退居述懷寄北京韓侍中》詩"萬事消磨酒百分"。消磨:消遣,排遣。

⑷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白話譯文

四面垂柳圍繞着十里香荷。請問哪裡蓮花最多?畫樓南畔,夕陽西落。

天氣乍一變涼,給人們帶來了秋的寂寞。蕭索的光陰,需用美酒打發、消磨。暫且來此花叢,細聽吹笙唱歌。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閏八月至九月間詞人初到潁州太守任上。詞人當時在觀賞潁州西湖的荷花,忽然感覺當官寂寞孤寥,於是作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上片首寫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楊十里荷,問云何處最花多。"潁州西湖是安徽的風景名勝,其十里荷花更是穠麗迷人。人謂"東坡處處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潁州也有西湖,"性本愛丘山"的詞人,他吟詠湖山,並熱愛湖山。在十里荷香的潁州西湖,必會引發他描摹湖景的無限樂趣,故下文雲:"畫樓南畔夕陽和"。在四面依依垂楊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裡,詞人又看到南畔的畫樓頂端正掛着一輪溫和的夕陽,五彩的晚霞籠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蕩漾的湖面,給人以舒展愜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轉折,從快意煞時轉向孤寂哀傷:"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天氣乍涼引發了詞人的寂寞感,真實而自然,但實際上,並非天涼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於詞人內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緣故,天涼只是氣候的誘因而已。此時的詞人,可謂壯志難酬而心存憂慮,他在朝中屢遭小人攻訐和當軸者的忌恨,被迫"補外"作地方官。詞人此時正是在三次被排擠而"補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謂"一肚皮不合時宜",使他厭倦仕途、崇尚歸田。結語"且來花里聽笙歌",說自己且憂中取樂,躲進荷花叢中來聽賞悠揚哀傷的笙歌。

此詞作細緻描繪了詞人面對潁州西湖的盛開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全詞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強烈反差,寄慨遙深。本欲在淡泊利祿中使自己的心理獲得平衡,然而實際上卻是"剪不斷、理還亂",使自己陷入愈加難以解脫的矛盾苦悶之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蘇軾自幼奮厲有天下志,入仕之後,主張改革弊政。因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先後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舊黨執政,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同意完全廢除新法,與執政者發生分歧,自請出知杭州、潁州等地。新黨再度執政,被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政治上極不得意,然而在文學藝術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詩、詞和散文方面,都代表着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詩、文、詞集與《仇池筆記》、《志林》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