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浙江烏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地處江浙滬「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蘇州均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1]

烏鎮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鎮史 ,是典型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有六千年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起,舉辦烏鎮戲劇節 ;2014年11月19日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17年,烏鎮實現生產總值達60.31億元,比2016年增長12.1%。 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在浙江烏鎮召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東經120°54′,北緯30°64′。地處桐鄉市北端,京杭大運河東側,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為兩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蘇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地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鎮域面積71.19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

水文

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太湖運河水系。屬典型的江南水網平原

氣候

烏鎮地處東南沿海,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42.3小時,具有春長秋短,冬冷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一年中春季為78天,夏季為90天,秋季為64天,冬季長達133天。年平均氣溫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3.6℃;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個明顯降水時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會下雪。

歷史沿革

烏鎮歷史悠久,據烏鎮近郊的譚家灣古文化遺址考證表明,大約在7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該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史稱"烏戍"。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即今市河)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其後,烏鎮或屬浙江的湖州、嘉興管轄,或屬江蘇的蘇州治理。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後梁,隸屬不變,為吳越國地。後晉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青墩遂屬嘉興縣隸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年),烏鎮屬烏程隸湖州。熙寧十年(1077年),析嘉興縣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風等5個鄉歸崇德縣,青鎮在清風鄉,屬崇德隸秀州。元豐初年,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嘉定年間,升嘉興為軍,青鎮遂屬崇德隸嘉興軍。寶慶二年(1226年),改湖州為安吉,烏鎮為安吉州烏程縣地。宋代,鎮地設監鎮官,管火禁和酒稅,並招軍習武,以御盜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烏鎮為湖州路烏程縣地,青鎮為嘉興路崇德縣地。鎮地設都巡檢。

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縣的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興和梧桐六鄉置桐鄉縣,青鎮屬之,隸嘉興府;烏鎮仍屬烏程隸湖州府。這一隸屬關係至清未變。明清時在烏鎮特別設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鎮而行使相當於府衙的職能。

民國元年(1912年),烏、青兩鎮依舊分治。

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併,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

行政區劃

至2016年,烏鎮下轄16個村:白馬墩、分水墩、碓坊橋、浮瀾橋、陳莊、虹橋、南莊橋、橫港、彭家、陳家、雙塔、顏家、民合、浙月、新翁、五星;下轄3個社區:東苑、南宮、銀杏,鎮政府駐地鳳仙路18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烏鎮境內土壤為江、海、湖泊沉積物,土壤分屬水稻土和潮土兩類,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和經濟類作物。

植物資源

烏鎮境內主要植物資源有485種,其中藻類12種、苔蘚植物10種、蕨類植物8種、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458種。

動物資源

烏鎮境內動物資源種類繁多。主要動物資源有451種,其中脊椎動物218種,節枝動物192種,軟體動物32種,其他動物9種。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賀歲拜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元宵走橋,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複,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在新的一年裡無病無災。

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

端午吃粽,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鍾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朮、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分龍彩雨,農曆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說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又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

天貺曬蟲,農曆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是曝蟲曬霉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的時節」,其原由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髮,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中元河燈,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

當地方言

烏鎮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烏鎮文化屬吳越文化。烏鎮地處江南水鄉,烏鎮人屬江浙民系。烏鎮一帶本地居民方言可以和上海話、蘇州話等無障礙互通。

風景名勝

東柵景區,2001年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遊程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占地面積約1.98平方公里,有十多個景點。

西柵景區,位於西大街,毗鄰京杭大運河,有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不同,西柵以商務旅遊、休閒度假為主。占地4.92平方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中國古鎮之最。有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北部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收藏展出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第一展廳陳列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強調家具形體的線條形象;第二展廳有清·拔步千工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歷時3年雕成,用工千餘,故名。

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民俗館,展示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慶嫁娶的活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着習俗。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鄉節俗。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展示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麵等做壽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原是東柵徐家宅,又名百花廳,以木雕精美聞名。正室偏屋陳列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說,有「打漁」、「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也有「龍鳳呈祥」、「松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樣,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余榴梁錢幣館,余榴梁,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鑑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綱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

文昌閣,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着等候。

修真觀,在烏鎮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修真得道,創建「修真觀」。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為崇高。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嶽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兩邊分設十殿閻王、瘟元帥、財神等配殿;山門前廣場開闊宏暢。山門正上方掛有一特大算盤,下方書對聯一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極具警世意味。

茅盾故居,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包括臥室、書房、餐廳等,家具與布置仍是茅盾當初居住時的樣子。

古戲台,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現存為1919年修繕,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台為兩層,歇山式屋頂。底層用磚石圍砌,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匯源當鋪,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櫃檯。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在支撐。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牆、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瞭望。大門用不易着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高櫃檯、木柵欄。典物者遞上衣物,聽憑當里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防火,埭與埭的舍房各不相連,庭院中放滿水的七石缸,稱「太平缸」。匯源當鋪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創辦於道光年間。

木心美術館,歷時4年建造,由木心的學生、畫家陳丹青出任館長。美術館陳列着木心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及手稿,並辟有小型影視館。木心身後,遺留繪畫作品600餘件,文學手稿數千份。經慎重挑選,陳列畫作100件左右,手稿50份左右。

名優特產

烏錦,烏鎮絲綢老字號「益大絲號」的創始人沈永昌,其子沈學文繼承父業,為擺脫傳統木機綿綢在市場上滯銷的窘境,經多方考察後以織錦代替傳統產品。

絲棉,烏鎮是蠶桑之鄉、絲綢之府的中心地帶,所出產的絲綿質地堅柔,無塊、無筋、無雜質,色澤潔白,勻薄如紙。當地人稱絲綿為「大環綿」或「手綿」。

布鞋,在中國人原生態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烏鎮布鞋是手工千層底布鞋。

篦梳,烏鎮竹、木、羊角、牛角等物產豐富,經選料、開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藝,形狀各異、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貴在天然,兼有保健功效。

湖筆,烏鎮歷史上隸屬湖州府,湖筆的製作工藝在這裡十分盛行,湖筆採用山羊、黃鼠狼、山兔等獸毛為原料,經過七十多道手工製作而成,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色。

白水魚,烏鎮水域的野生魚類,生長在無污染的河流中,肉嫩味美,屬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醬,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均以天然發酵、釀製。清咸豐九年(1859年),鎮人陶敘昌創立了以自己名字為號的敘昌醬園,此為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最早的醬園。

三白酒,三白酒是烏鎮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純手工釀成。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還生產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姑嫂餅,烏鎮姑嫂餅是桐鄉烏鎮的傳統名點。據《烏青鎮志》記載,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民間傳說它是因姑嫂二人鬥氣而成,故名姑嫂餅的形狀酷似棋子餅,比棋子餅略大。

熏豆茶,又稱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輔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蘿蔔絲、蘇子、炒柏子等,故烏鎮人有「吃茶」一說。

生鐵鍋,1866年,鐵匠沈濟在烏鎮開設冶坊,是為烏鎮冶業開端。沈家的冶煉技術一直保留。亦昌冶坊中,工匠們依然在使用傳統的冶煉澆鑄工藝製作鐵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電爐熔鐵,風箱扇火換成了鼓風機助燃,選料是優質的純生鐵,製作工藝也一如祖輩。

杭白菊,1999年5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的桐鄉市,杭白菊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國原產地,享有「杭白貢菊與龍井名茶」並提的榮耀。杭白菊又稱甘菊,是中國傳統的栽培藥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藥材「浙八味」之一。

藍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主要產品有成衣、三角頭巾、茶杯墊、摺扇、桌布、門帘、雨傘、手機袋、錢包、背包、各式象形掛件等。 木雕竹刻,從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藝品,體現烏鎮人的聰慧靈巧。

烏鎮定勝糕,據說是古時烏鎮人民為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將士而特製的一種點心,顏色緋紅,象徵着戰爭的凱旋。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古時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便都要做幾籠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願。定勝糕的形狀為荷花狀,外層是精製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裡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著名人物

烏鎮的名人大家薈萃,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志編撰者沈平、理學家張楊園、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烏鎮自宋至清千年時間裡出貢生160人,舉人161人,進士及第64人,另有蔭功襲封者136人。 烏鎮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他曾在烏鎮築館讀書多年,並編撰了《昭明文選》,此書對中國文壇影響極大,可與《詩經》、《楚辭》並列。

中國近、現代有政治活動家沈澤民、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清才湯國梨、農學家沈驪英、作家孔另境、海外華人文化界大師木心等等。文學大師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其小說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是「五四」以來優秀文學的典範。

中國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齊梁文壇領袖沈約、書畫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陳與義、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孝宗、編選《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