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瀏陽市第九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瀏陽市第九中學

瀏陽市第九中學是中國湖南省的一所公立中學。其坐落在瀏陽市人口第一大鎮—沙市鎮,她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2100餘名學生,116位教職員。其中高級教師12人,研究生教師4人,瀏陽市級名師2人。近幾年來,學校先後被省市級有關部門授予「湖南省模範職工之家」、「長沙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長沙市青少年籃球訓練基地」、「瀏陽市文明單位」、「國家攻關課題實驗基地」、「瀏陽市園林單位」、「瀏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本內容

中文名:瀏陽市第九中學

校 訓:勤奮、務實、開拓、進取

類 別:公立中學

位 於:瀏陽市 沙市鎮

簡 稱:瀏陽九中

創辦時間:1958年9月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

概述

瀏陽市第九中學座落在瀏陽市人口第一大鎮—沙市鎮,她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2100餘名學生,116位教職員。其中高級教師12人,研究生教師4人,瀏陽市級名師2人。近幾年來,學校先後被省市級有關部門授予「湖南省模範職工之家」、「長沙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長沙市青少年籃球訓練基地」、「瀏陽市文明單位」、「國家攻關課題實驗基地」、「瀏陽市園林單位」、「瀏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5月順利通過了「長沙市示範性高級中學」的驗收。2006年9月與湖南師大附中聯合辦學成為「湖師大附中遠程教育合作示範學校」。2006年10月瀏陽市教育系統學校黨建工作現場會在我校順利召開。學校始終堅持「學生成功、教師發展、社會滿意」的辦學目標,謹遵「師生為本、發展為要、質量為先、特色為翼」的辦學理念,恪守「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的校訓,形成了「厚德、居敬、博聞、精業」的校風,「厚德載物、厚積薄發」的教風,「自主、勤勉、合作、探索」的學風。近年來,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讚譽。2005年榮獲瀏陽市高考評價優勝獎,2006年再創佳績。

「如今邁步從頭越」五十年的經歷讓九中人懂得:改革與發展是教育永恆的主題,開拓與進取是學校永遠的追求,現在九中人上下同心,眾志成城,搶占時代的制高點,與時俱進,內抓管理,外樹形象,走科研興校之路,迎着新世紀的朝陽昂首闊步,向着湖南省示範性高中目標邁進。

發展簡史

1958-2003年,瀏陽市第九中學前身名叫「沙市完全小學附設初中班」簡稱「沙市附中」,1957年下期開始籌建,1958年9月正式建制,招收一個初中班,其校址在沙市鎮四新村石灰嶺上,兩間教室,一小間教師住房,學生50人,全系走讀,專職教師二人,負責語文、數學,其他科目由沙市完小老師兼任。根據社會形勢發展,以利於擴班,沙市人民公社和沙市學管區協商遷移校址。首先遷址於沙市公社畜牧站兩側。未果,再遷址於沙市鎮沙市村橋上組,瀏陽九中現址。1959年,於原址又招收了初二班,再於新址建造了兩棟土木結構的平房作為學生宿舍。當時負責人是龍文初同志。1960年下期,於新址招收三個初中班,時值:「三年困難時期」學生紛紛停讀,超齡學生下放「支農」。故至1961年上期學生總人數不到200人,全校編為四個班。1962年上期,「淳口附中」的第二班轉來學校,與本校初二班合併畢業。1963年下期龍文初同志調走,由伍永康同志負責。學校之名由「沙市附中」更為「沙市初中班」。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停招學生,毛述斌同志接任學校負責人。至1969年下期,學校有三個初中班畢業。是此,從1958年至1969年的十一年中,學校共有17屆初中畢業班,畢業學生總數達870多人。至1969年,學校規模已擴大到同時容納8個教學班,可解決150多名學生餐宿,農村中學雛形已具。

1969年春,根據瀏陽教育局的布署,學校改為高中建制,初中停招,校名更為「沙市中學」,當年春季招收了兩個高中班,即高一、高二班,另招了一個一年制的「農醫班」,在校學生六個班,其中三個初中畢業班,學校「革委會」主任載就夫同志。爾後,1970年招收高三、高四班,1971年至1974年每年招收五個班,即從高五班至高24班。1972年,學校興建一棟可容納八個教學班的雙層木樓,保留了原建一棟平房教室,至校可容納12個教學班,1975年學校停招普高,1976年,在當時路線的指導下,各公社開始自辦高中,本校又更名為「沙市五七中學」,停招收了高25班至29班五個班外,另有兩個「沙市公社五·七」高中班,由沙市公社寄於學校(招兩屆,共四個班畢業),形成「一所學校,分開管理」的局面,1976年下期學校名稱再次更換為「沙市五·七農科大學」,並將1974年招的五個「普高」班(即20-24班)合併,改為「農機、農技、人醫、獸醫、電工、師訓」等班,為擴大辦學規模,根據當時沙市區委會的指示,在路口開辦了一個「農大分校」,將「師訓班」、「電工班」搬遷分校新址,又形成了「一所學校,一總一分」的局面。現「農大」地名即由此起。當時學校基本上停上文化課,學生改學各專業,教師改學改教專業課,更有不少老師改行當「飼養員」、「製藥員」、「制種員」、「駕駛員」等。1976年,戴就夫同志抽調下大隊搞「整黨」工作,學校負責人由沙市區委員楊童生同志擔任,1976年改為秋季招生,故名「專業班」由兩年制延長半年畢業,1977年上期戴就夫同志又調回學校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1978年國家正式恢復招收「普高」畢業生的高考制度,當年,學校有30多名學生上線錄取大中專院校。根據上級指示,該年各公社撤辦高中,原沙市區所屬公社辦的高中班全部並來本校,本校「沙市農大」的名稱取消,由瀏縣政府正式命名為「瀏陽縣第九中學」,直屬瀏陽縣教育局領導。戴就夫同志任命為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該年下期招收高29-34六個班。1979年瀏陽九中正式面向全縣招生,招收高35-38四個班,學校由屈厚琴任校長,戴就夫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學校辦學走上正軌。爾後,學校從1979-1986年每年正常招收高中四個班,常年規模是八個班。

1983年上期,戴就夫同志退休,屈厚琴同志調瀏陽十五中,下期,上級任命朱友生同志主持學校工作(副校長),沙市區文教辦主任羅天華兼任黨支部書記,但未到職,1984年3月,上級任命卜農生為校長,朱友生為黨支部書記,學校各處室的人事配備才正式健全。

1986年,高中學制由兩年改為三年,本校當年無畢業班。故教學班為十二個。

1991年9月,朱友生同志接近退休,由卜農生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黃佳聲同志任學校校長。1987年下期,學校考慮學生容量,曾多招收了一個「高中復讀班」。1993年至1994年,學校實行「雙軌制」辦學方針,每年增招一個一年制「服裝工藝班」,共計兩屆。1993年瀏陽縣改為瀏陽市,學校名稱更換為「瀏陽市第九中學」。1995年至1996年,每年增招一個「體育保安班」,是此,學校有十六個教學班規模。至1997年上學期,學校高中招班累計114個班(原沙市公社寄讀的四個班)。1996年9月,黃佳聲同志調出,由龍懷溪同志任學校校長,卜農生同志接近退休,由龍懷溪同志任黨支部書記。1996年下學期期末,盧從發同志調出,由李明坤同志任學校校長。1998年下期,龍懷溪同志調出,李明坤同志任黨支部副書記。(因瀏陽教育局任黨黨支部書記未到職)2001年上期,上級任命鄧其美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接着,李明坤同志調出,由陳輝章同志任學校校長。

瀏陽九中自1958年創辦至今,共有四十五年歷史,校遷兩址,校名六改:「沙市附中」、「沙市初中班」、「沙市中學」、「沙市五·七中學」、「沙市五·七農科大學」、「瀏陽九中」。目前,學校共有使用面積53214平方米。1981年至1998年,新建教學大樓兩棟、學生宿舍一棟、教工宿舍兩棟、校門一座、食堂兼禮堂一棟、廚房一棟、鍋爐房一棟、浴室、廁所三棟。新辟一個面積達10畝的後操場。實驗室、儀器室建設「達標」、教室全部安裝電扇、「三機一幕」教學設備齊全,圖書室、閱覽室完善,學校綠化正上台階,辟有一個花園,尤其是從1999年以來,我校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和改建兩棟教學樓、三棟教師公寓、一棟科教樓,着力改建了校門,使校門煥然一新。同時,新建了一個現代化的籃球場,並創建了電子設備室、語音室,多功能語言系統,電子閱覽室。投資近百萬的多媒體設施安置到班。長沙市青少年籃球訓練基地在我校落戶後,學校計劃投資500萬擴征50畝土地,建造一個標準化的田徑場和一個籃球區、一個乓乒球區。

歷年來,學校始終遵循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為主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共計有初中畢業生870多人,高中畢業生7800多人,(2003年止)莘莘學子1087多人正式分配、轉業、招聘在國家各企業事業單位工作,其中有470多人擔負普科級、處級、團級、師級以上領導職務。學校自1978-2002年高考正式上線錄取的學生共計1087人,錄取「飛行員」6人,學校「高考」成績一直穩居瀏陽十五所市屬中學的前四名。2001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88人,2002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128人,高中會聯考躍居全市第一名;高考躍居全市第二名。當時,瀏陽九中聲譽雀起。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不少畢業生大顯身手,他們把握機遇,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帶領人民群眾走「先富共富」之路,湧現了一大批「企業家」,其業績顯著。

歷年來,學校的黨務工作、教學常規管理、德育教育,素質教育、教學科研工作、民主管理、體育衛生、團建工作、工會工作、關協工作等成績顯著。自1970年以來,學校黨支曾曾有六次評為縣、市的先進黨支部,二次被評為縣、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1970-1971年,學校團支部被評為湘潭專署「先進團總支」;1975-1977年,學校團支部被評為湘潭專署「先進團總支」;1986-1989年,學校曾被評為縣和長沙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以及縣「服務育人先進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1991年,學校被評為「瀏陽縣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3年學校曾被評為「長沙市普法工作先進集體。」1984-1994年,學校曾多次評為「先進食堂」。1986-2002年,學校工會相繼被評為縣、市「先進基層工會」、「先進職工之家」、「婦女工作先進單位」、「工會財會工作先進單位」、「師德達標先進單位」。1994年被評為「長沙市先進職工之家」、1995年被評為「長沙市民主管理先進單位」,1996年被評為「長沙市模範職工之家」和「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學校團委1995-1996年連續兩次評為「瀏陽市團委先進單位」;2001-2002年被評為「瀏陽市團委先進單位」;其教學常規管理,多次獲得縣、市教育局的表彰和獎勵。畢業會考、聯考、高考單科平均成績獲縣、市第六名以前的計有10多次。近五年中,高一、高二會聯考均在市屬中學第五名之前。2001-2002年,高一、高二會考、聯考連續榮獲一、二名,奧賽6人次獲全國二、三等獎。2001-2002年,高考成績在同類學校中一直名列前茅。這兩年中,有陳建國、張平等考取武漢大學、羅佳美考取北京第二外語學院,黃斌考取北京體育大學,朱光明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故在2002年,學校榮獲瀏陽市教育局目標管理一等獎,成立了「撈刀河詩社」,承擔了「詩詞教育」省級教研課題的教育任務,取得了「長沙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瀏陽市安全文明單位」、「瀏陽市文明單位」、「瀏陽市教研工作先進單位」、「瀏陽市中小學教育裝備管理先進單位」、「瀏陽市優秀家長學校」、「瀏陽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瀏陽市優秀黨支部」、「瀏陽市優秀團委」、「瀏陽市園林式學校」等榮譽稱號。體育工作,雖學校場地簡陋,卻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乓乓球曾獲縣高中組男、女團體賽第三名,籃球多次獲縣高中組男、女團體賽第三名,籃球多次獲縣高中組一、三、五名。2001-2002年,獲長沙市高中乙級組第一名、第二名,並獲長沙市團體總分第一名。教職工籃球賽,先後獲「園丁杯」第三、第五、第六名。1996年,瀏陽中學生田徑賽,我校「職高班」獲總分第一,歷年來,我校曾先後有15名學生破縣市運動記錄。

自1981年以來,學校菜有180多名教職工被評為縣、市級以上「模範黨員」、「先進教師」,其中有屈厚琴、朱友生、卜農生、陳輝章教師的先進事跡被編入《三湘優秀教師名典》。有趙伯純、鄧深海二名老師編為《長沙市德育工作》名人錄。2002年,張國光老師被評為瀏陽市首屆名師,並在瀏陽報上公示。歷年來,共有30名教師的110多篇科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獲縣、市、省級上上獎勵的教學論文共有250多篇;有10多名教師的50多篇、首文章和詩歌發表於市、省級以上刊物。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推行「三改制度」、「目標管理」、「人事聘任」、「結構工資」、「素質教育」、「深化內涵發展、推進教育創新」中,率先試驗,得到上級肯定,其經驗被教育局推介《瀏陽日報》、《長沙晚報》、《湖南工人報》、《湖南教育電視台》的採訪報道。

學校之所以取得上述顯著成績,主要是有一支「過得硬」的黨政領導班子和一支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歷年來,學校黨政工主要負責人團結協作、率先垂範。1988年,學校黨政一把手精誠團結的事跡,得到瀏陽縣委表彰。並曾總結經驗在瀏陽教育系統推介。1994年,學校黨政工負責人精誠團結,齊抓共管,創建「長沙市先進職工之家」的事跡,得到瀏陽總工會的表彰,並總結經驗在瀏陽教育系統推廣;1995-1996年,學校黨政工負責人關於「學校民主政治建設」的事跡,得到瀏陽、長沙市總工會的表彰,總結經驗在《長沙工運》上推廣。並在1996年5月,瀏陽教育工會組織全市學校黨政工負責人在我校召開「民主管理工作現場會」,由鄧深海主席、卜農生支部書記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深受與會人員的一致讚揚。2002年在瀏陽市教育系統的「黨建工作會議」上,瀏陽市委、市教育局黨委推薦我校黨支部書記鄧其美同志在大會上作典型發言,並表彰我校黨政負責人原則相處,團結共事的好作風。歷年來,學校教師兩個素質不斷提高,曾有25名骨幹教師由瀏陽市教育局評為「教壇能手」和「教壇新秀」。教師的學歷層次逐年提高,目前基本上達到了高中任教的合格學歷。自1989年實施「職稱評聘」工作以來,學校先後評有10名中學高級教師和72名中學一級教師。廣大青年教師均能勝任本職工作,不少人已成為骨幹教師。

學校45年的旅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歷過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但始終滿懷壯志,不斷探索,不斷拼搏,不斷前進。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她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今天,她將以一所長沙市示範性高中的市屬中學展示於社會。她既不因過去的坎坷歷程而傷感,也不因有輝煌的業績而陶醉,更不因面臨着困難而徘徊。在黨的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當地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她遵循「團結、務實、開拓、進取」的八字校風,充滿信心,昂首闊步高唱自己的「校歌」而向前邁進。她將以「熱血鑄師魂」的氣慨,以「磨血育人」的堅韌毅力,不斷書寫好自己的發展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