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記 劉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活水源記這篇遊記寫得質樸清新,生動傳神,富有生趣,其記敘頗受《山海經》影響。題為《活水源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出了這個「活」字。
原文
劉基〔元代〕
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曰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瀦 為大池,又東注於若耶之溪,又東北入於湖。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鑑;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恆來游,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鱝魚,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黑色而赤觜,恆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有二脊令,恆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旋轉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予既愛茲水之清,又愛其出之不窮,而能使群動咸來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屬歲旱時 ,水所出,能溉田數十畝。」則其澤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愛之也。
譯文
會稽的靈峰山,最高峰叫金雞峰。山上的草木多半是翠綠的竹子;那裡的樹多是楓樹、櫧樹,還有許多松樹,那裡的鳥多是竹雞。外形像雞但是比雞小,身上有彩色的花紋,喜歡啼鳴。靈峰寺就在靈峰山中,四面被山環抱着。寺院對面的山叫「陶山」,曾經是華陽外史陶弘景隱居的地方。寺院東南的山叫「日鑄峰」,曾是歐冶子鑄造寶劍的地方。寺院的後邊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個小閣樓,名叫「松風閣」,奎上人就居住在那裡。
這裡有清泉,山石的縫隙流出涓涓細流,冬季溫暖而夏日清涼。泉水慢慢匯成一條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漲滿了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過,從沙土旁流出來就形成了四個小水池。往東流到山腳下,匯聚成一個大水池,再往東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東北注入鏡湖。這條水剛剛匯成小渠的時候,水深不過一尺,清澈可以照見兩岸景物,俯視清流,那山崖上的蒼松翠竹花草樹木無不在水底倒映出來。所以秘書卿白野公常常到這裡來游賞,在流水旁邊從早坐到晚,還給流水取個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銅錢大小,還有小鯽魚,純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經常來吃小鯽魚。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種鳥就像鸚鶴那麼大,羽毛是黑色的,嘴是紅色的,常常在水邊叫個不停,那聲音像竹雞,可比竹雞叫聲還要婉轉流利。有兩隻脊令,常常從翠竹上飛下來,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飲足水,就叫着飛走了。我初春來的時候正當特別冷的天氣,這些水中的生物都還蟄伏着沒有出來。這個時候,全部都出來活動了。還有四五個小蟲子,全如小指頭那麼大,形狀如同半個蓮子,整天在水面上轉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們的脊背上,顏色就象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麼蟲子。
我既喜愛這條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歡它源頭永不枯竭,能讓這麼多小生物都來依附它,很有點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說: 「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經過的地方,能灌溉數十畝良田。」那麼,它的恩澤又能普及到眾人了。白野公深深地愛上了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
賞析
本文是一篇遊記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活水源周圍的山川形勢,泉水的源流變化,水裡的草木蟲魚,以及遊人的欣賞迷戀,傳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與親近之情。
文章清新流暢,讀之如臨其境。本文一共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山,次段寫水,末段抒發感想。
作者下筆就先從靈峰山寫起。寫靈峰山的景色從兩方面寫,其一是寫山頂金雞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楓櫧、松樹,多有文采而善鳴的竹雞。僅這三多,便點染出靈峰山竹樹繁茂、山鳥啼鳴的動人景象。
其二是寫靈峰寺周圍的形勢和景物:「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日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日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日松風閣,奎上人居之。」從古今曾在此居住或活動過的名人高士,使讀者領受到這靈峰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靈氣所鍾,景象不凡。
作者寫山是為了寫水。「活水源」是題目正文。寫水則是分為四層來寫。
第一層,從源頭寫起:「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泉水從石縫中流出,非常細小,卻能冬天給人溫暖,夏日給人清涼。起筆就使讀者感到這泉水十分親切。
第二層,從泉水的冬夏不枯和由小到大,寫其涌動活躍的生命力:涓涓細流,逐漸匯合就變成了小渠,水從渠中溢出向西南流去,在沙土中形成潛流,從旁滲出積成四個小池;東流至山腳下又匯聚成一個大池;再向東流注入若耶溪中,向東北又流入鑑湖之中。這水伏行旁出,時隱時現,溢淌流注,奔騰不息,猶如血脈之流貫於人體的全身,它賦予了山川自然以生命。由此,以水的動態變化初步寫了「活」字的真義:「活」就是不停息的運動,「活」就是生命之源。
第三層,寫渠水的澄澈可愛和「活水源」的得名。這名字自然不只是指水的清澈而說的,還概括了前面已寫到的兩層意思,尤其是冬夏不枯、由小到大、奔流不息這層意思。
至此,可以說已是生動而又充分地寫出了「活水源」的含義了,但作者意猶未足,又寫了第四層,那些依託這活水,棲息繁衍於水旁或水中的各種生物,鳥類,不知名的小蟲子的活動,作者為讀者展示了一片生意盎然的世界,這世界憑着這水而存在、而充滿生機的。讀者不僅進一步領聰到「活源」這「活」字的精神,而且不能不為被這「活水源」之水廖滋養而生存的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
最後一段抒發感慨,總結全文。作者表示他愛這「活水源」愛它三點:一是愛「茲水之清」,收束上文「澄澈可鑑」的描寫;二是「愛其出之不窮」,收束上文「冬夏不枯」、流注不息的描寫;三是愛它「能使群動咸依」,收束上文有關魚、鳥、蟲、草的描寫。然後通過奎上人的話:「屬歲旱時,水所出,能溉田數十畝。」因「其澤又能及萬物」,進而從自己對水的愛,又寫到白野公對水的愛,落到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身上而結束全文,不僅使文章結構嚴謹,也更富于思想意趣。這是因為這一段議論跟上文的生動描寫前後呼應,前面的寫景為後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而後文的議論又將前面的寫景提高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
這篇遊記寫得質樸清新,生動傳神,富有生趣,其記敘頗受《山海經》影響。題為《活水源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出了這個「活」字。不僅山活,水活,而且劉基筆下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朝氣,都是活的:山水草木蟲魚是活的,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思想也是活的。作者從對自然景物的體驗中,提煉和升華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示了他本人的胸懷氣度是那樣的開闊、明朗。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