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門鎮位於南城縣縣城東南部,東鄰龍湖鎮,南界上塘鎮,西鄰天井源鄉,北與徐家鎮、潯溪鄉接壤。全鎮面積20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857畝,果園7200畝,林地147705畝,水面20000畝,森林覆蓋率達70.4%。全鎮有17個黨支部,黨員494名,轄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8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0636人(2017年)。[1]
中文名稱: 洪門鎮
外文名稱: Hongme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洪門居委會,徐田等8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洪門居委會
電話區號: 0794
郵政區碼: 344712
地理位置:贛東
面 積: 202.09平方公里
人 口: 10636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洪門水庫,醉仙湖,麻姑山
火車站: 南城站
車牌代碼: 贛F
目錄
建制沿革
是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南城始設縣所在地,歷史上曾是「八方重鎮,入閩咽喉」之地及南城縣政治文化活動中心,縣治在此維持了482年,可謂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解放後硝石鎮仍為南城縣最大的鎮,1958年因建江西省第二大水庫——洪門水庫,屬於涉淹區而沿岸搬遷改為洪門人民公社,1985年改為洪門鎮人民政府。
各村情況
上片4個村
莊上村:轄15個村小組,總人口2043,現任支部書記黃秋毛、主任鄧有祥。主導產業:木、竹、水稻。
徐田村:轄16個村小組,總人口2200,現任支部書記周應根,主任嚴劍波。主導產業:水稻,農副產品有黃花梨。
曹源村:轄6村小組,總人口700,現任支部書記鄧炳發,鄧建龍主任,主導產業:水稻、農副產品有:板栗。
紅嶺村:轄9個村小組,總人口1340,現任支部書記陳國平,主任吳才旺:。主導產業:水稻。
下片4個村
沙坪村:轄11個村小組,總人口1920,現任支部書記吳華榮、主任付應根。主導產業:水稻,農副產品有:西瓜。
付前村:轄9個村小組,總人口1264,現任支部書記劉雲平、主任許建華。農副產品有蔬菜。
渡口村:轄8個村小組,總人口1360,現任支部書記陳榮、主任李海水。主導產業:水稻。
大源村:轄11個村小組,總人口1800,現任支部書記李新國、主任江國華。主導產業:水稻。
地名由來
明遺民方以智《浮山此藏軒別集》卷1:「(明崇禎十五年)同劉淇雲、鞏鴻圖游,從紅門望長陵……遙望諸陵」。明北京十三陵「紅門」之制,沿自明南京孝陵「紅券門」之名。……《明史·禮志》:「正統十年謁三陵,諭……如洪武、永樂例。南京司禮太監陳祖圭言:『魏國公徐甫每祭孝陵,皆由紅券門直入,至殿內行禮,僭妄宜改』甫言:『入由紅券門者,所以重祖宗之祭,尊皇上之命;出由小旁門者,所以守臣下之分。循守故事,幾乃百年,豈敢擅易』。」明正統十(1445年)去洪武初凡七十八年,徐甫「幾及百年之辯,汲古成例。」明方以智《通雅》卷38《宮室》:「券堂,墓前明堂也」。知明初陵寢祖制「紅券門」即明孝陵明堂享殿正門。明《廣志繹》卷2《兩都》:「紅門……正坐鐘山」。南都祖塋「紅券門」萬曆間已更名「紅門」。對檢《明史·禮志》:「隆慶二年,帝詣天壽山春祭……駕至天壽山紅門降輿。」明北京十三陵規制亦更南京孝陵,「紅券門」舊名為「紅門」。明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卷上:「凡(明皇)陵及妃嬪、太子、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處垣皆塗以紅」。又《明史·禮志》:「正統二年諭:天壽山陵寢……工部欽天監官環山立界」。即顧書所謂「環山凡十口……凡口皆有垣」。明十三陵環山紅垣始設於正統初(1437年),至明季世代相沿已兩百餘年。據知明南、北皇陵「紅門」之名必因其「外垣皆塗以紅」式陵寢制度。且明藩「諸王之葬」例得與帝、後、太子葬制同式,依山營喪,環山皆垣,垣皆塗紅。明《長安客話》卷4《諸王公主墳》:「凡諸王、公主天殤者並葬金山……諸妃亦多葬此」。《廣志繹》卷2《兩都》:「金山出城三十里,宮人不得附天壽陵者,咸葬金山。故朱門蜃牆,金鋪繡脊,從高望之儼然。」明諸王、公主及後宮妃嬪不得附葬天壽山皇陵者,雖「朱門」儼然而不得逾制僭稱「紅門」。明封建禮制等級之森嚴於此朱、紅一字之別可略窺一斑。亦證南城明益王墓垣塋門應不得僭稱「紅門」。《明史·禮制》:「正統式十三定親王塋地五十畝,房十五間,郡王塋地三十畝,房九間。」對檢南城明益藩塋地,僭禮違式遠逾祖制。清康熙《南城縣誌》卷1《山川》:「城東二十里:二仙山,地名水濺,明藩益莊王墓在焉。三十里:金華山,山內有明益端王之墓,因圍四旁山塘田地四十里。五十里:資聖山,地名松溪,內有資聖寺,明益恭王柩厝此。」清同治《南城縣誌》卷1《山川》:「金華山:縣東三十里,有明益端王墓,四旁山塘田地四十里。民墳在其中者許祭掃,不得再葬。草木茂盛,虎豹傷人……資聖山:在松溪莊上東南,有益藩墓城,有寺」。南城明益藩墓城塋地不但逾制占地四十里,禁民樵採入葬,且仿明南、北兩都祖陵規制僭稱「紅門」。同治《南城縣誌》卷5《武事》引清康熙潘來《許少保戰功記》:「康熙十五年丙辰五月……閩寇耿二營城東二聖山;其餘沙坪、紅門、梓木嶺諸賊不可勝計」。清乾隆《建昌府志》卷4《山川》:「南城東……梓木山:東十五里。」《南城縣地名志》P132:「沙坪:位於洪門西偏北6公里」。清康熙初南城縣東二聖(仙)山、沙坪、紅門、梓木嶺等皆在明益藩塋區。「紅門」又作「洪門」。清同治《南城縣誌》卷1《疆界》:「隅關之外為鄉、都。明之……三十六都,縣東三十里:南城明益藩墓區洪門」地名各自清以降沿襲,僅民國三十七(1948)年曾一度更名「藩門」。雖旋更旋復,時劇政促,卻不失為南城古「洪門」地名與明益府「藩門」關係之有力佐證。明《通雅》卷16《地興》:「地名異音……紅、洪相通。」明萬曆何喬遠《閩書》卷14《建寧府》:「洪門頭……有洪門廟,祀張式。式邑人,唐末率鄉里御盜戰死,血漬地上,因名洪山,以音近『紅』矣」。又《南昌縣地名志》P180:「洪門頭:宋末龔氏由福建遷此,因處西城廟……人稱紅廟,遂改名紅門頭,後演變成洪門頭」。洪、紅古匣母東部雙聲疊韻字,明清閩贛之際方音土語洪、紅不分,地名多見紅、洪混書互易。南城地誌存錄明益藩墓區「紅門」或「洪門」地名雖音通字歧,但推敲字音文義,參酌明制清志,應以「洪門」為明益藩塋地本名。南城明益藩系序天潢,派列玉牒,其宗門塋地循大明制「諸王之葬……外垣皆塗以紅」。又僭擬京師帝陵「紅門」之名而巧借洪、紅音同韻通易稱「洪門」,口之耳之其紅、洪無別,即符契朱明太祖洪胤憲宗洪嗣宗潢常儀又未逾禮僭制;筆之刻之雖紅、洪有別,卻帝緒皇統未墜,又君、臣名分未泯,一音雙字,尊卑有序,雙字一音,嫡庶有紊,皆明封建五朝宗法等級制度及其禮教文化表徵。清康熙《明末忠烈紀實》卷12:「黃端伯,字元公,江西新城人,崇禎戊辰進士……益藩與鄭芝龍結姻,橫甚。十五年,端伯入京論之」。清道光《小腆紀傳》卷16「益王居建昌,與鄭芝龍結姻,勢橫甚。端伯疏論之。益王亦劾端伯離間親藩及出酗酒事,有詔候勘」。又明遺民查繼佐《國壽錄》卷2《洪端伯傳》:「弘光中特疏益王,後必難問……矯必自製」。黃端伯本南城鄰縣建昌府屬新城縣籍,所論明益藩「橫甚」僭越矯制諸事當出自親睹親聞。明季天下藩封尚未見王墓號「洪門」又或「俗呼紅門」者,明益藩雖狡弄紅、洪同音文字障眼法而實難脫僭妄之嫌。黃端伯崇禎十五年專程「入京與益王相訐」應及「洪門」矯制事。綜上考述:(一)明南孝陵「紅券門」與北京十三陵「紅門」之名皆發端於明帝王陵寢制度。(二)南城明益藩墓城僭號「洪門」又「俗呼紅門」或「藩門」亦派生於明帝王皇陵規制,由京師祖陵「紅門」演變得名。(三)「紅門」與「洪門」在封建等級語言學中的遞生關係是明封建王朝宗法社會皇權與王權、皇陵與王墓等級制度的歷史反映。
經濟發展
境內有2個外駐單位,即洪門水力發電廠,洪大淡水養殖開發公司。2003年全鎮財政收2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20元。2007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98億元,財政收入548.5萬元,招商引資實際進資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80元。2008年1-8月份全鎮共落戶外商企業3家,實際進資3360萬元,全鎮共有企業44家。創建和諧平安村8個,創建率達100%,創建和諧平安家庭2200戶,創建率達96%。2008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427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801萬元,增長23.9%;農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淨增784元,增長20%。2008年經濟發展綜合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鄉鎮第二名。
重視關注「三農」、夯實基礎,農村面貌有新變化
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狠抓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糧食生產持續增產。一年來,我鎮認真落實黨和政府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將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資金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兌現糧食直補補貼資金191.72萬元,其中糧食直補25.76萬元,良種補貼32.1萬元,農資綜合直補100.86萬元,退耕還林糧食直補33萬元;進一步調動了全鎮農民種糧積極性。2008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15334畝,糧食總產達7655噸,同比增長9.36%。二是農業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一年來,我鎮立足資源,因地制宜,揚優成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壯大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2008年,全鎮新增南豐蜜桔面積1500畝,新增商品蔬菜面積200畝;新增池蝶蚌養殖面積200畝,新增鱖魚養殖面積200畝,全鎮水產品養殖面積達2萬畝,產值2164萬元;新增蛋雞、蛋鴨2000羽。三是農業產業化體系進一步健全。一年來,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我鎮堅持着力扶持和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着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2008年,通過扶持和培育,江西洪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獲國家級企業稱號;新增洪門鎮漁場為市級企業,並獲得省無公害生產基地和農產品認證。與此同時,我們還大力扶持池蝶蚌養殖、網箱養魚、蛋鴨養殖等農產品專業化經營組織,促進壯大規模,全鎮形成了一批具有產業特色、輻射帶動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業產業化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第三名。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年來,通過多方爭取資金,全鎮改造中低產田500畝,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座,新修陂壩1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426畝,維修多年失修渠道4條計6.9公里。五是勞務經濟成效明顯。我們積極拓展農民致富空間,使廣大農民從田間走進城市、走入工廠、走向新的致富領域。2008年,全鎮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5000萬元。六是綠色生態建設加快。依法有序開展災後受損林木清理,加大了對損毀林補植造林力度。全面啟動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綠化面積3210萬畝。其中縣、鄉通道綠化100畝,農田林網600畝,山上造林2200畝,村莊綠化310畝;七是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全鎮2個示範點基本建成,共投入資金42萬元,完成路面硬化2.6公里,路面硬化率達100%,入戶支路達95%,改水改廁達98%,基本達到「三清六改四普及」要求,基本實現了農民「走平坦路、喝乾淨水、用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項目建設後勁
按照「項目是關鍵,項目是載體,項目是後勁,項目是財源」的思路,大力引進項目,努力爭取項目,實施項目帶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招商引資勢頭強勁。2008年新引進6個外商企業,合同引資4億元,實際進資1.2億元,其中6000萬元企業1個,4000萬元的企業1個,1000萬元的企業1個,300-500萬元的企業3個,落戶在縣工業園區富貴暉輕紡有限公司繼續加大投資1800萬元。招商引資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第一名。二是向上爭項目、爭資金成效明顯。全年共爭取社會事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7個,爭取項目資金920萬元。
全力主攻工業,工業經濟得到新增長
一年來,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主攻工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強化工業興鎮強鎮意識。共有20餘家客商企業落戶在本鎮,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共10家,形成了以鑄造、化工、造紙、木竹加工為骨幹的一批主導產業。在抓好以招商引資進行主攻工業的同時,我們還着力引導本土能人創辦工業企業,做大全鎮工業經濟。2008年,全鎮工業產值達1.695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503億元,同比增長40%和27.4%;全鎮工業企業實際入庫稅金310萬元,同比增長54.2%,占財政收入的36%,工業對財政的力度越發明顯,工業強鎮格局已初露矛頭。解決當地農民就近就業2700餘人。種植業以水稻為主,水田面積14050畝,旱地面積1227畝,年產水稻9700噸。黃花梨、板栗、黃枝桅種植具有一定的規模,全鎮黃花梨面積420畝,板栗面積540畝,黃枝桅面積450畝。
養殖業
以水產養殖業為「龍頭」,帶動其它養殖業發展。洪門鎮漁場水產養殖面積12000畝,庫叉養殖500畝,年產鮮魚80餘萬斤,年產值200多萬元。洪門蛋雞養殖有限公司養雞8萬羽,形成公司+農戶養鴨2萬羽。全鎮生豬存欄數5000頭以上,年出欄數3500頭,還有徐田、曹源、紅嶺等村利用庫區消落區的地理優勢種草養鵝、養羊。
林業
主要林業資源有杉木、松雜木、毛竹,年產木材1000多立方米,毛竹近10萬根。主要分布在莊上、徐田、廖坑、大源等村。
社會事業
集鎮商業街規劃用地面積10公頃,通過拆除破舊危房和亂搭亂建物,可開發商業集市、店鋪、經濟實用房、文化娛樂中心、寫字樓等;通往各村的主要交通都修成水泥路面;電信移動通訊、寬帶、遠程教育網絡已經形成,鎮屬辦單位齊全,集鎮功能日臻完善。全鎮農業科技人員超200人,科技示範戶超400戶,農業科技示範田3958畝。文化教育:轄區內1中學,9所小學,16所幼兒園,教師隊伍達350餘人,學生達10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鞏固率和入學率在99%以上,鎮中學連續4年為全縣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第一。集鎮和各村委會都有文化活動場所,逢年過節各種風俗氣息的文體活動活躍鄉間。衛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面,深入人心。區域內建有1所中型綜合醫院,全鎮醫療衛生站和門診部42個,醫療工作人員達56人,高效地為群眾提供了醫療服務保障。
旅遊資源
洪門益王家族墓群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城縣洪門鎮洪門嶺。 萬曆二十九年(1601),洪門、岳口被劃定為益王家族墓區。洪門墓區上至徐田、莊上,下至鋪前,方圓20里。據南城縣誌介紹,益王家族墓群為明代皇帝朱見深之子益端王系墓葬區,包括益端王朱祐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孫的歷代墓塋。這些王墓的墓室是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有的為磚室結構,有的為石灰結構,上面蓋以數噸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澆漿封固,墓前設神道及神道碑,神道兩旁豎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馬。還築有護墓圍牆,豎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准在此葬墳放牧狩獵」的禁牌,設有專人看管。洪門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還有全副儀仗俑110件,為研究明代藩王禮制規模提供了珍貴參考資料。現已保存在省博物館。
益端王朱祐檳陵墓
第一代益端王朱祐檳和王妃彭氏、孫氏的墓地在洪門鎮外源村金華山。始葬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陵寢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狀的山窩裡,左右青山分別代表着左青龍,右白虎,後枕着的高山則象徵着皇權的龍椅,中間的小山包是其陵寢。墓為卷棚式,分前後兩室:前室深1.2米、寬1.6米、高2.1米;後室高3米、寬3.6米、長5.2米。設二道石門,門為券拱形,全長8.2米。門前墓道,長4.9米,寬3.1米。正中為紅石棺台,上置兩具紅漆棺木,棺台前地上陳列110個陶儀仗俑,分六行排列。平面呈凸字形,墓門方向為正東南。墓門之前的墓道,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陵寢周圍的山牆長25丈,寬15丈,前面有一百多米的神道,兩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獸、神道石柱(華表)。但墓地已遭到嚴重破壞,以前的壯觀早以不復存在。陵寢正前方遠處有一條婉延的小溪。陵寢前有「享殿」遺址,原來的神道上倒塌着破裂的漢白玉碑刻,碑刻原高3米多,寬1米多,厚有30多厘米,保存刻有「皇明嘉靖二十年」字樣,是賜祭朱祐檳夫婦的「御祭文」。碑文洋洋灑灑數千字,歷陳藩王舊事。墓志銘由其子朱厚燁親自撰寫,多為溢美之詞。朱祐檳墓出土的文物有:金鳳釵、金簪、金耳挖、金耳環、金香囊、玉佩、玉帶、玉圭、銅鏡、陶俑等等,還有塘志一本。朱祐檳生於成化十四年(1478),死於嘉靖十八年(1539),明太祖第六代孫,憲宗第四子。9歲封益王,19歲就國建昌府。當國42年,終年61年。王妃彭氏卒於嘉靖十六年(1537)。朱佑檳是當時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南昌一帶是寧獻王朱權系統勢力範圍;鄱陽一帶是淮靖王朱瞻墺系統勢力範圍;建昌南城一帶則是益端王朱祐檳系統勢力範圍。三大藩王中,以益端王的勢力最大,延續時間最長。
益莊王朱厚燁陵墓
陵墓位於洪門鎮長塘村北二仙山,是和元妃王氏、繼妃萬氏三人合葬的大型磚室墓。朱厚燁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卒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葬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元妃王氏卒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繼妃萬氏卒於萬曆十八年(1590)。陵墓面對黎灘河,原來的陵寢山牆長25丈,寬10丈,氣勢不凡。墓前有「享殿」遺址,神道直達黎灘河邊,兩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獅、神道石柱等石雕。其墓葬屬明代中晚期,墓中隨葬品,既有明中期的遺物,也有明晚期之物。1958年修建洪門水庫,對這座墓進行了發掘,出土的器物非常豐富,金、銀、玉、瓷、銅、鐵、錫、陶器等數千件,為當時江西出土文物所罕見。其中金絲編織鑲嵌寶石的金冠和金絲秀閣的金釵是稀世珍寶,有許多器物可以與北京定陵的出土器物媲美,這些出土文物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益恭王朱厚炫陵墓
位於洪門鎮莊上村東南資聖山,是第三代益恭王朱厚炫(王系第三代,人系第二代,是端王朱祐檳次子,莊王朱厚燁之弟)與王妃黃氏、章氏的合葬墓地。這裡四周翠峰聳立,一灣碧水環抱,有「五馬團槽」之勢,墓雖曾經也被盜過,但在諸王墓中還保存着比較完整的益王陵寢神道和文武翁仲、石馬、石獅、神道石柱(盤龍華表)。陵墓山牆長25丈,寬25丈,雖然山牆早已經不存在,但仍然可以清楚地看見一米左右厚實的山牆牆基礎和「享殿」的遺蹟。1930年,陵寢被住在南城的河南會館李慕金等人盜挖,看見的陵寢是一個巨大的土坑。當年砌陵墓二三十斤重一塊的「王磚」在村莊裡面隨處可見。陵墓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遭毀壞,遺址上的瓦礫散落於荒草之中。據著名學者陳江先生《「洪門」考源》一文說,這裡即是「洪門幫」當年屯兵之處,是「天地會」的起源之地。
益先王朱慈炱陵墓
第八代益先王朱慈炱陵墓位於洪門鎮長塘村北二仙山,第二代益莊王朱厚燁墓的旁邊。益先王朱慈炱(?年—1646年),益定王朱由木嫡長子、母妃黃氏。明王朝滅亡之後,南城的益藩王族尚未潰散。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益先王朱慈炱在建昌知府王域和江西鄉紳的支持下,在建昌起兵反清。由於朱慈炱不知道兵事,用人不當,再加上南昌的另一支宗室暗中與清軍勾結,清軍迅速南下,七月,建昌府淪陷。他先是逃往福建,後再逃到廣州,次年就在廣州去世。其家僕閹人李翔千辛萬苦把他運回南城,草草安葬,所以他的陵墓及其簡單,也沒多少隨葬品。由於朱慈炱是南城益王中最後一個「王」,許多地方資料都稱他為「益末王」。
視頻
洪門鎮正月十六元宵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