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洪軍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
出生 1968年8月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國籍 中國
母校 太原機械學院(今中北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洪軍,中國國籍,生於1968年8月,漢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 [2],1989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業,1994年、2001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在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arborn訪問學習。

曾任西安交通大學科研院重大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機械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產工程分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製造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

人物經歷

1985年9月-1989年7月 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讀本科;

1989年7月-1991年9月 哈爾濱第一機器製造廠技術人員;

1991年9月-1994年7月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1994年7月-1997年3月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助教、講師;

1997年3月-2001年1月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01年1月-2016年2月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教;

2001年提升副教授;

2004年提升教授;

2006年9月-2007年8月 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arborn訪問學習;

2016年2月-今 日 校長助理。

研究方向

精準數字裝配理論與技術;高性能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技術;網絡化製造技術;快速製造技術等。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973、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研究課題30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3],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SCI/EI收錄8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國家軟件著作權10餘項。主編"九五"、"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裝備製造技術基礎》與《先進制造技術》。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 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與"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科技人才獎"。

科研項目

(近五年)

2002.08-2004.10 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RP&M網絡化服務集成系統"

2002.08-2004.10 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關中高 新技術產業帶新產品快速開發網絡化服務平台"

2002.12-2004.10 主持上海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基於CAD/RE/RP/RT技術集成的新產品快速開發應用系統及反求測量設備開發"

2003.10-2007.10 參加"國家"973"項目"微壓印成形的相變構型與保真轉移

2004.08-2006.08 主持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子項目"快速產品開發技術服務支撐系統"

2005.01-2007.1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生物力學特性的個性化人車界面設計方法研究"

2005.03-2005.12 主持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產品數字化創新開發網絡化支持系統"

2006.12- 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於KBE的汽車發動機設計與分析指導軟件系統"

論文著作

副主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十五國家重點規劃教材《機械製造技術基礎》修訂版;

參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九五國家重點規劃教材《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參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教材《先進制造技術》(英文版)。

學術報告

2011年1月4日"面向高端裝備的低碳製造基礎研究"高層論壇"高端裝備低碳設計內涵與策略的探討"主題報告(中南大學,長沙);

2011年8月12日全球華人教授製造科學基礎研究中青年論壇"關於中國設計的一點思考"主題報告(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

2011年10月18日"第九屆海峽兩岸三地先進制造探討會"高峰論壇 "機械裝備裝配連接性能精量設計"主題報告(成都);

2012年12月17日"數字化設計與質量控制:走向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高峰論壇上"裝備承載結構的增材設計方法及應用"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杭州)。

獲得專利

層去圖像法反求工程包埋材料(ZL03114595.7,第一發明人)

以數控銑床為母機的三維反求測量裝置(ZL03108038.3,第一發明人)

基於壓印光刻的複合材料三維微電子機械系統製造方法(ZL03134596,第一發明人)

金屬噴塗和電刷鍍相結合的模具製造方法(ZL02139539.X 第五發明人)

獲得軟件著作權

基於斷層圖像的RE/CAD快速複合建模軟件(2004SR03279,第一作者)

RPM遠程製造服務軟件(2005514775,第一作者)

RPM製造"STL工具集"軟件(2005514774,第一作者)

面向流量的參數化灌水器設計軟件(2003SR13156,第二作者)

面向RP/RT集成的STL模型再設計軟件(2004SR03278,第二作者)

獲獎記錄

1998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獲錢佳玉獎教金;

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2000年度獲陝西省模具行業先進個人;

2000年度獲陝西省生產力促進先進個人;

200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先進工作者;

2002年度獲陝西省生產力促進先進個人;

2004年度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 人才;

2004年獲陝西省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4年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5年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7年度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與"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科技人才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