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井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洞井鄉全名為:洞井瑤族鄉,位於縣境西南部,南與恭城縣交界,西北與靈川、興安縣接壤。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8公里,古屬吉寧鄉、崇順里四小甲、崇順堡、崇月鄉轄地。全鄉轄9個行政村,140個自然屯,112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61萬畝,其中水田0.7564畝,旱地0.4046萬畝,農作物以水稻、紅薯、玉米為主,另有花生、黃豆、飯豆、粟等。保良村的反季節西紅柿聞名區內外,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東南亞。[1]
概況
洞井瑤族鄉位於縣境西南部,南與恭城縣栗木交界,西、北與靈川、興安縣接壤。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洞井距縣城48公里,古屬吉寧鄉、崇順里四小甲、崇順堡、崇月鄉轄地。解放後屬黃牛市區。1950年3月後屬觀音閣區(鄉、公社)。1984年8月從觀音閣公社分出,成立洞井瑤族鄉,轄洞井、太和、石家寨、保良、野豬殿、大竹源、小河江、椅山、桂平岩9個村公所,140個自然屯,11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1990年末2117戶,8568人,人口密度為40.38人/平方公里。耕地11610畝,其中水田7564. 畝,旱地4046畝。是縣內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之一。該鄉大竹源、小河江為最貧困的窮山區,兩村共257戶,1113人,土地面積131145: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69%,占該鄉面積的41.2%,人均土地117.8畝,人口密度為12.73人/平方公里。近幾年黨和政府對其進行科技扶貧,至1990年共造杉木林21000畝,人均18.9畝。境內農作物以水稻、紅薯、玉米為主,另有花生、黃豆、飯豆、粟等。操瑤話、土話和官話。逢三、六、九為圩日。
經濟發展
洞井鄉黨委、政府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圍繞"結構調優,經濟調活,農民調高,調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工作目標, 認真實施"富民興鄉"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使兩個文明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97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88473噸,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303萬元,工業總產值608萬元,財政收入48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元。
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基礎建設效果顯著。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採取優惠政策,降低門檻,借西部大開發東風,大搞招商引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1997年公路大決戰為契機,相繼修建了村級公路7條,47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隨着洞大公路的開通,小城鎮建設初見成效。在完成洞井開發小區建設的同時,保良新村建設已初具規模。開通了程控、移動電話,廣播、電視有效覆蓋率達813%。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洞井鄉的科技、文化、體育、衛生、計劃生育等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
農業資源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的原則,走"長抓林,中抓"兩子"(果子、竹子),短抓"一菜一畜"(反季節蔬菜和生豬生產)"的路子,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託,項目為載體;採取"連片開發,規模種植,統一規劃,化零為整"的辦法,積極引進名、特、優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以點帶面、輻射引導,使農業綜合開發一年一個新台階。至2005年,全鄉共調出2100畝水田種植新、特、優經濟作物,種植反季節西紅柿作物1500畝,毛節瓜300畝,馬蹄200畝,荔浦芋200畝;現有水果面積3890畝,其中臍橙2500畝,黑李760畝,柑桔420畝,沙田柚210畝;全鄉種植優質谷5107畝,生豬出欄5785頭,家禽出籠27萬羽,森林覆蓋面達85% 。
旅遊資源
洞井鄉地處山區,旅遊資源豐富,水利潛力巨大,境內莽莽森林,峭壁幽谷,自然資源豐富,有林面積達153萬公頃,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有優質的純天然淡泉水,其中太子山原始森林被列為灌陽縣重點開發項目,擬建成一個休閒、度假的森林公園。目前,集灌溉、旅遊、水力發電為一體,需投資6000多萬元的小盤洞水庫建設正在籌建之中。隨着自治區對桂北區域經濟的定位和大桂林旅遊圈的逐步形成,鄉黨委、政府擬將洞井鄉建成旅遊生態農業鄉,現正朝這一宏偉目標開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