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女兒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陽女兒行》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洛陽女兒行》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1]

此詩題下原注「時年十六」,可見是詩人早年得意之作。詩題取自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洛陽女兒名莫愁」,用以概指當時貴族女子。全詩寫豪家女子無比嬌貴逸樂的生活狀況,從容顏之嬌美、住宅之富麗、飲食之珍奇寫到夫婿之豪奢、交遊之高貴,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其中季倫,指晉代石崇,石崇字季倫,以驕奢著稱。趙李,指漢成帝后妃趙飛燕、武帝時李夫人,此代指皇親貴戚。詩的最後兩句猛然轉折,以如玉越女江頭浣紗作對比,在強烈的反差中突現主題,使前面的華麗描繪一下子變為對貴族生活乃至社會不公的冷峻批判,其蘊含思想之深度與批判之力度,在王維詩中甚為罕見。

這首詩描寫洛陽貴婦生活的富麗豪貴,夫婿行為的驕奢放蕩,揭示了高層社會的驕奢淫逸。前十八句是敘述洛陽女出身驕貴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她們丈夫行為之驕奢放蕩和作為玩物的貴婦的嬌媚無聊,以及她們的交住儘是貴戚。最後兩句以西施出身寒微作為反襯,發抒作者的感慨。

作品原文

《洛陽女兒行》[2]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白話解釋

洛陽城裡有個少女,和我對門而居;

顏容十分俏麗,年紀正是十五有餘。

迎親時,夫婿乘騎的是玉勒青驄馬;

侍女端來的金盤,盛着膾好的鯉魚。

畫閣朱樓庭院台榭,座座相對相望;

桃紅柳綠垂向屋檐,隨風擺動飄揚。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絲綢香木車子;

精美寶扇遮日,迎歸鮮艷的九華帳。

丈夫年紀青青有權有勢,富貴輕狂;

意氣驕奢,大大超過了富豪石季倫。

自己憐愛嬌妻,親自教她練習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徹夜歡娛,春窗拂曉才滅九微燈火;

燈花片片飄落,掉在雕花環形窗格。

嬉戲之後,她從無溫習曲子的功夫;

梳妝好了,只坐在香爐邊熏透衣裳。

洛陽城中認識的人,儘是富貴豪華;

日夜往來的,都是趙李般大戶人家。

西施潔淨美麗,誰去憐愛這樣姑娘;

貧賤的時候,只好在若耶溪頭浣紗。

作品鑑賞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給豪門闊少,便由貧賤之身一躍而為身價百倍的貴婦人,恃寵享樂。嬌貴異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顏如玉,亦不免終生淪於貧賤境地。此詩所寫,蓋為此而發,而其所蘊含的意義卻超越了詩中所寫事實本身,從而使這首詩的詩意具有了很大約外延性。或謂傷君子不遇,或謂譏刺依附權貴的封建官僚,或謂慨嘆人生貴賤的偶然性,都能講得通。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八句為第一部分,構成了這首詩的主體,塑造了因遇而驟得富貴的「洛陽女兒」這一藝術形象。開頭兩句對「洛陽女兒」略作介紹。以冷語發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兩句說她的丈夫騎着寶玉絡頭、毛色青白相間的高頭大馬,她的侍女為她獻上滿盈金盤的鯉魚片。

一為側筆映襯,二為正面描寫,一虛一買,「洛陽女兒」的身價和地位顯示出來了。一個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間竟身價百倍,原因就是嫁給了一位頗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則貴、不遇者則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畫閣」以下四句,寫「洛陽女兒」住在紅桃綠柳竟相掩映的畫閣朱樓,出門坐的是用羅帷遮護的七香車,回來的時候,用寶扇遮面,被接入九華帳里。至此,「洛陽女兒」的飲食起居已見一斑。「狂夫富貴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與人」,連續驅使典故,插入對其丈夫的描寫;結構上照應上文「良人」一句,將詩意補足。其夫正當青春年華,身享榮華富貴,意氣驕奢,甚於晉代巨富石崇;丈夫親自教她跳舞,其憐愛之情,一如劉宋汝南王之干愛妾碧玉。「不惜珊瑚持與人」,用石崇與王愷鬥富一事,將「良人」驕奢豪富之態現於紙上。這裡所描寫的是「狂夫」之相,但細玩詩意,卻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陽女兒」的嬌貴之態,貌似游離實則還是為寫「洛陽女兒」而驅使筆墨的。

隨後,順接上面的「自憐碧玉親教舞」句意,迤邐而下,正面描寫「洛陽女兒」在九微燈約光暈里,在雕花的連環形窗下,通宵達旦,歌舞不休。這裡特別點染了燈花燃盡而撲窗亂飛的一個細節,暗示「洛陽女兒」通宵沉醉於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燈才熄滅,這裡以九微燈入詩,無異是把「洛陽女兒」與王母同化為一體了,從而為「洛陽女兒」披上了一層高貴的外衣。其富貴之相,借典故婉然傳出。「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寫「洛陽女兒」戲樂已畢,無暇練習曲子;打扮好了,依爐薰香而坐。「坐」字,仿佛見其慵懶之態和空虛無聊的貴族生活。下面又拓開一層,寫「洛陽女兒」出入貴戚之家,奔走權門之內,雖語不涉諷,但諷意存焉。

詩的最後兩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把筆鋒猛地一轉,描繪出一幅貌似孤立實則與上文融浹為一的越女浣紗的畫面。美頗如玉的越國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時,身處貧賤地位,只好在江邊漂洗羅紗。「誰憐」二字,一貫到底,造成快速的節奏和奔流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憤不平之氣。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一於全詩中。寫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筆鋪張揚厲,窮形盡相;後一部分以簡筆淡然點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簡,繁簡各宜。詩中有諷刺,有同情,有慨嘆,而這又深深地隱蔽在文字背後。

詞語解釋

1、才可:恰好。

2、九華帳:鮮艷的花羅帳。

3、季倫:晉石崇字季倫,家甚富豪。

4、九微:《漢武內傳》記有「九光九微之燈」。

5、花瑣:指雕花的連環形窗格。

6、曾無:從無;

7、理:溫習。

8、趙李家: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婕妤李平兩家。這裡泛指貴戚之家。

9、曙:天明

10·越女:指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

11狂夫:婦女自稱其夫的謙詞

歷代評價

《唐風定》:非不綺麗,非不博大,而采色自然,不由雕繪,此四子所以遠遜也。

《唐詩快》:通篇寫盡嬌貴之態。

《唐宋詩舉要》:吳北江曰:藉此以剌譏豪貴,意在言外,故妙。

《唐詩別裁》:結意況君子不遇也,與《西施詠》同一寄託。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其中,寫鄉村景物和農家生活的田園詩充滿着牧歌情調,表現他閒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寫農村美麗如畫的風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山居秋暝》寫暮雨方霽,山村呈現的美景。王詩中那些描繪大自然幽靜恬美的山水詩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如《青溪》:言入黃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沒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閒,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中華詩詞鑑賞:洛陽女兒行 王維

參考資料

  1. 王維《洛陽女兒行》原文|譯文|鑑賞 5068兒童網,發布時間;2018-02-05 14:05:34
  2. 洛陽女兒行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