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諾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迦諾會議 |
中文名稱: 洛迦諾會議 舉行時間: 1925年 簽署合約: 《洛迦諾公約》 |
大戰後的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是凡爾賽體系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之一。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諾舉議,討論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洛迦諾會議簽訂的最後議定書和幾個條約,總稱為"洛迦若公約"。公約的內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證維護凡爾賽和約所規定法和德比之間的邊界現狀;德國分別同比、法、波、捷簽訂仲裁條約,相約凡外交上所不能解決的爭端,應提交仲裁法庭和國際法院裁決;法國同波捷分別簽訂防備德國進攻的相互保證條約。[1]
概述
洛迦諾會議:Locarno,Conference of
20世紀2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為解決歐洲安全保障問題、調整西歐各國關係並在政治上扶植德國的國際會議。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會議。各與會國經過爭吵達成妥協。10月16日草簽7個條約、1個議定書,總稱《洛迦諾公約》。同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1926年9月14日生效。
會議內容
背景
①凡爾賽體系不能解決歐洲安全問題
②"洛迦諾"會議的召開
內容
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德國同比、法、波、捷4國分別簽訂的仲裁條約,以及法國同波、捷兩國分別簽訂的相互保證條約。其中最主要的是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德比、德法之間保持邊界現狀,互不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非武裝區的規定;承認道威斯計劃;通過外交途徑或和平方法解決一切分歧問題;英、意兩國充當公約的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等。公約對德波、德捷之間的邊界不予保證,實際上是鼓勵德國向東擴張。1926年9月,德國加入國聯,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國聯盟約》第16條(關於對違約國制裁的規定)的行動自由。
會議概要
20世紀2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調整西歐各國關係並在政治上扶植德國的國際會議。會前,法國擔心德國恢復實力後再度復仇,希望調整法德關係,尋求邊界的安全保障。英國在防止德國再起復仇方面與法國有共同利害關係,但不願坐視法國稱霸西歐,仍維持其傳統的"均勢"政策,力求由英國充當法德邊界安全的保證者。德國力主修改《凡爾賽和約》,並加入國際聯盟。1925年初,德國先後向英、法、比、意等國送交備忘錄,提出與萊茵蘭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締結公約等各項建議,受到歡迎。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 7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會議。美國雖未參加會議,但支持英國,並對法國施加壓力,希望會議達成協議,穩定歐洲政治局勢,以利於債務國償還美國債務,加強它對歐洲的滲透。
會議討論了德國西部領土現狀、德國與東部鄰國的關係以及德國加入國際聯盟等問題。德國主張維持其西部邊界現狀,不願締結保證其東部邊界安全的條約。法國力求維護德國東西部的邊界安全。英國只支持德國西部邊界的安全,不願保證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現狀。英法還要求德國無條件地加入國際聯盟,利用德國反蘇。德國要求參加國聯,而拒絕承擔《國聯盟約》第16條關於對違約國制裁的規定。各與會國經過爭吵達成妥協。10月16日草簽7個條約、1個議定書,總稱《洛迦諾公約》。同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1926年9月14日生效。公約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德國同比、法、波、捷 4國分別簽訂的仲裁條約,以及法國同波、捷兩國分別簽訂的相互保證條約。其中最主要的是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德比、德法之間保持邊界現狀,互不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非武裝區的規定;承認道威斯計劃;通過外交途徑或和平方法解決一切分歧問題;英、意兩國充當公約的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等。公約對德波、德捷之間的邊界不予保證,打擊了法國在中歐的軍事同盟體系,實際上是鼓勵德國向東擴張。1926年9月,德國加入國聯,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國聯盟約》第16條的行動自由。
洛迦諾會議暫時調整了西歐各國的關係,恢復了德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削弱了法國的霸權地位。《洛迦諾公約》未能消除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A.希特勒上台後,1936年 3月 7日德軍毀約開進萊茵非武裝區。1939年4月,德國宣布廢止《洛迦諾公約》。
最大的贏家
20世紀20年代,國際關係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歐洲安全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於1925年10月5日在瑞士洛迦諾召開會議。這次會議使與會國各有所得,但誰是該會議最大的贏家呢?欲搞清這一問題,從主要參加國參會目的、會議內容及會議對各國產生的影響三方面進行分析。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法國為削弱德國,實現邊界安全,曾與比、波等中小國家結盟,但小協約國力量畢竟有限。隨着魯爾冒險的失敗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法國的孤立和不安全感激增。特別是隨着協約國軍隊從萊茵蘭第一占領區撤出日期的逐漸臨近,更使法國迫切要求得到法德邊界的安全保證。這樣,謀求安全就成為法國參加會議的最大目標。
20年代,德國外交的基本目標是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重新恢復大國地位。具體設想為:爭取使戰勝國提前從萊茵區撤兵,並調整東部邊界;阻止法國對德國任意制裁:加入國際聯盟,在政治上與列強平起平坐。
20年代的英國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英國政府把恢復經濟,保持大英帝國作為頭等大事。在歐洲問題上只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歐洲的最大安全。同時,英國對歐洲政策的核心是通過抑法扶德來維護歐洲均勢和防止德蘇接近。
1925年10月16日,與會國草簽了《最後議定書》和其它7個條約,總稱為《洛迦諾公約》。公約的內容包括:德法、德比之間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相互之間的領土現狀,雙方不得彼此攻擊和侵犯,並且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訴諸戰爭,彼此通過外交途徑與和平方法解決它們之間的一切爭端;英、意作為公約的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國被允許加入國聯;德國分別同比、法、波、捷簽訂仲裁條約,相約凡外交上所不能解決的爭端,應提交仲裁法庭和國際法院裁決;法國同波、捷分別簽訂在遭到德國進攻時相互給予支援的條約。
洛迦諾公約暫時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德關係,使歐洲國際關係顯現出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從這一角度講,法國的安全憂慮有所緩解。但是,該公約極大地削弱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從此,法國喪失了對德國的制裁權。公約對德國東部邊界不作保證又嚴重打擊了法國的同盟體系。法國的邊界安全只能置身於英意兩國的空頭保證之下。
公約的制定,是英國勢力均衡政策的再次成功。它使英國終以承擔最小義務的辦法獲得了歐洲的安全,並取得了平衡歐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了法德之間的仲裁者和法國的保證人。但是,該公約使德國迅速崛起,其軍國主義復活步伐大大加快。歐洲的均勢只是暫時的。進入30年代,德國逐漸成為英國真正意義上的最強大的敵人。從長遠看,英國並非洛迦諾會議的真正贏家。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表明,德國已擺脫戰敗國地位,開始與歐洲大國平起平坐,並邁出了恢復政治大國地位的第一步。不久,德國加入國聯,並成為行政院常任理事國。德國終於重新躋身於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在這次會議上,德國還成功地拒絕對波、捷邊界給予保證。這就為其以後向東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由此可見,德國的外交目標通過洛迦諾會議基本上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洛迦諾會議的最大贏家不是法國,也非英國,而是德國。
影響
影響
①對世界:凡爾賽體系的又一次調整,使歐洲國際關係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為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
②對德國:進一步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③對法國:法在歐洲的地位再次遭到削弱
變更
洛迦諾會議暫時調整了西歐各國的關係,恢復了德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削弱了法國的霸權地位。A.希特勒上台後,1936年3月7日德軍毀約開進萊茵非武裝區。1939年4月,德國宣布廢止《洛迦諾公約》。
參考來源
- ↑ 為什麼洛迦諾公約對德國有利360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