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後石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山後石塢位於泰山之陰,泰山玉皇頂東北。古稱這裡是泰山老奶奶得道前的修煉之地,較前山要幽靜不少。為泰山的"奧區",自古被稱作「岱陰第一洞天」。途經八仙洞、亂石溝。石塢內有獨足盤、元君廟、九龍崗諸景點。其地峰險谷深,怪岩掛松,泉溪爭流,幽奧無窮。今存碑碣14塊,題刻34處。晴朗天氣的後石塢 卻是另一番風姿,薄霧生於谷中,一時厚重些,一時又彌散開去,有許多變化。雖然有霧,但山中景色並不晦暗,天光淡淡,山谷黛綠,反而更顯恬淡幽靜。越往裡走,越感覺神氣清爽。後石塢峰高谷深、背陰濕潤,又是草木繁盛之地,據測算林內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2000個/立方厘米以上,空氣質量達到一級,難怪如此清新。山中野草野花都很潑辣自在,尤其是大片的古松,千姿百態,堪稱一奇。從岱頂丈人峰乘索道可直達。[1]

簡介

後石塢位於岱陰天空山下,這裡有碧霞元君行宮,廟分東西兩院,東院正殿祀三官,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院內有一天然石洞,名「黃花洞」,傳說為玉女修真處。洞頂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響,名曰「靈異泉」。

獨足盤是通往後石塢的小道,古稱岱陰環道。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廢,1984年重立,上書「北天門」。坊北是摩雲嶺,丹嶂凌空。北為明月嶂,群峰秀列,儼若屏障。宋人張景岩曾隱居於此,因種紫芝,俗稱采芝庵。旁有胭脂石,色如塗丹。又北為懶張石屋,傳為明代張三丰煉丹處。


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巨石層疊壘砌,嶙峋多姿。明代學者呂坤在此建避塵橋,清末毀。水自亂石下潺潺暗流,下瀉深澗,又轉而東去,經鶴山北,納鷹愁澗之水匯為洗鶴灣。夾岸陡險,蒼松橫臥,溪流瀠洄入溪谷。亂石溝西有八仙洞,傳呂洞賓曾在此學道煉丹。清代在洞口築呂祖廟,民國年間毀。南側澗內有水庫,1982年建,經四級加壓揚程後供岱頂用水。


過亂石溝是獨足盤,明萬曆年間辟,盤桓山腰,曲徑逶迤。沿路東行,行愈遠,路愈險,山愈奇,景愈勝。北側圭門清雅,松掛峭壁;南側大壑深邃,飛瀑濺沫;隔澗眺望,峰巒、奇石秀拔萬狀。北崖林古度題「黃花棧」,鍾惺題「空翠難強名」,清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元鼎題「松籟雲壑」等。


元君廟位於獨足盤東北,絕壁環抱,北崖上大書「天空山」,俗稱玉女山。其山巔平坦,傳堯曾登此,故又名堯觀台。山前有元君廟,明隆慶年間宗室朱睦C64F建,尼姑住持。廟分東、西兩院。西院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萬松亭,後改為彌勒殿。沿石級而上,進透天門為東院,正殿為三官殿舊址,西舍上為蔚然閣,下為呂祖洞。廟東花果園內為清雍正年間建「元君墓」和「白猿墓」。廟久圮。

西院後有古洞,周圍多黃花菜,因名黃花洞,傳為元君修真處。石洞寬闊,天然而成,洞頂滲水滴珠,叮咚入池,名靈異泉,又名來鶴泉。洞內有盛夏尚存冰柱的奇觀,故清康熙年間巡撫蔣陳錫題「靈山玉柱」。姚奎《游石屋記》稱:「石竇涓涓,凝結玉柱大十圍,高丈余,晶瑩可鑑。」趙國鱗有「洞名黃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堅玉柱」的詩句。東院後有蓮花洞,洞頂石瓣似蓮而名。洞內有石乳泉,懸流涓滴。


廟周圍有明人王之綱「玉女修真處」、吳同春「岱嶽奧區」、吳獻台「叢翠」及清人宋思仁「石塢雲間」、周漢「松峰疊翠」、武廷適「雪BA69雲凝」等題刻。天空山北為坳山,蟬圓秀拔,俗稱仙人寨,可容千人。


九龍崗位於天空山東,上有鑒池,傳為元君映容梳洗之地,俗稱玉女洗頭盆。北有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崗西側南崖有雙松挺立,稱姊妹松。崗東側南崖有孤峰凌空,稱天燭峰。其峰從谷底豁然拔起,直插雲靄,峰端橫生怪松,俯臨萬丈深淵,風采奕奕。東又有一峰,更加高大雄偉,名大天燭峰。兩峰舊稱大、小牛心石。其形又似雙鳳飛舞,明人吳同春題刻「雙鳳嶺」。

小天燭峰下為洗鶴灣,舊時常有松鶴集憩於此而名。今已無鶴,灣水之形亦酷似丹鶴獨立。

大天燭峰下為溪里峪,岩穴深邃,湧泉不竭。舊傳有魔女曾坐化於此,故又名風魔溪。溪水東流入掃帚峪。

九龍崗東北為磨山,傳上有五女圈石,今已無存。[2]


千姿百態之古松

後石塢處處生長着千姿百態的古松,有的側身絕壁,有的屈居深壑,有的直刺雲天,有的橫空欲飛。山風勁吹,松濤陣陣,山巒迴響,使岱陰越發險而奧,幽而奇。清人蕭儒林詩:「石塢松圍萬頃陰,紆迴鶴徑入蕭森。凌晨海霧平清澗,向夜江濤卷碧岑。脂落懸崖收圃藥,響連幽洞聽鳴琴。耳根何辜塵緣洗,謖謖猶聞太古音。」

泰山山頂松樹並不多,為何後石塢多松樹?這種奇怪的現象也曾經引起來專家的興趣,並作了研究。研究發現,後石塢海拔高度在1300米左右,都有深度風化的岩石裂隙,富含礦質土壤,並有穩定的地下水源。這些自然條件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油松的生長,正是依賴於良好的自然環境,才會形成今天引為奇觀的松林。

據統計,後石塢保留了天然古油松1116株,樹齡在300年以上。沿石砌山道行進,時時可見古拙老松兀立於道旁。它們有的側身壁障,有的屈立深壑,有的直刺雲天,有的橫空欲飛,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懸垂倒掛,正應了那句話——一松一模樣,一松一造化。

後石塢中,極出名的是姊妹松。姊妹松有兩棵,位於後石塢九龍崗上,與玉皇頂南北對峙。九龍崗實際上是一山脊,東南走向,長不過20米,寬不過6米,怪石林立,三面懸崖峭壁。這兩松一在東南,一在西北,並肩而立,從樹勢、樹姿看,兩者都很相似,好像是姐妹相隨相伴。這兩松雙干挺拔,雲霧起處,宛如玉女遨遊太空一般,可見得名不虛。

這個名稱,相傳有一個傳說: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橫行鄉里,人送外號"大馬蜂"。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如花似玉的閨女。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已覬覦良久,逼迫馬老大把倆閨女送進自家大門。被逼無奈,馬老大隻想出了把閨女送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的主意。萬萬想不到,那青雲庵庵主竟然通知了大馬蜂直接來庵里搶人。被逼的無法的家姊妹偷偷從後門逃了出來,不巧被大馬蜂的家丁發現追來。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倆跑着跑着,前面出現了一道萬丈深淵,眼看後面的人就要追上來,馬家姊妹對視一眼,倆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懸崖。

後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並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着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在姊妹松北,又有一處峭壁,雖然地勢較低,但如用刀削過一般。在這花崗岩石頭上面,竟然長出了兩棵松樹!這兩棵松樹樹齡都已超過300年,但是身量小一些,大松高約5.52米,小松高約3.7米,雖不偉岸,但遇石裹石,咬住青山,自有一股與天地抗爭的勁頭。想想它們破壁而出,連土壤都沒有,就這麼長了幾百年!

印象極深,在石門西南,有一株古松,干基分叉,遠看竟是兩棵松。可能因分叉之故,兩株樹幹都稍有彎曲,層疊枝葉也多有變化。這一左一右兩株組合起來,極像是翩然舞姿,加之枝繁葉茂、疏影蒼勁,真有一股流風回雪的瀟灑氣度。

而青雲庵東西兩側的古松又是一種風姿。不知何年何月起,這兩棵鬆開始倒臥在坡壁上,一點點出落成巨大身軀。兩松大小相似,樹長都在7米開外,干粗體偉,東西對峙,且枝枝盤曲前伸,似龍虎探出角爪,仰首蒼天,別有種壯士氣概。

年深日久,一些古松樹冠相接,就如親人患難相依、不離不棄一般。在姊妹松東,有兩株古松,樹冠都往一個方向傾斜,枝丫纏繞,遠看像一大團綠色的雲霧。這種形態,像肝膽相照的兄弟,又似相濡以沫的夫妻,可不是古人所言「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中的「木連理」?

古松的生活說不上滋潤。幾百年來,大雪降臨,折斷身骨的,掠走頂冠的,怕也不在少數。不過,歷經滄桑,卻未顯老態、頹態,依然挺直蒼翠、生機盎然,讓人不得不嘆服。這些奇松怪枝不言不語,卻凝結了多少造化之功,實在可敬可畏。[3]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