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刻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泰山刻石》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又稱《封泰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東巡登泰山而立,傳李斯書。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石高四尺五寸,廣一尺四寸。」小篆。四面刻,三面爲始皇詔,一面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詔與從臣姓名。共二十二行,行十二字。石原在岳頂玉女池上,後移置碧霞元君祠。明初只存二十九字。淸乾隆五年(1740)遭火厄。嘉慶二十年(1815)蔣因培又訪得時,只存十字。移置山下岱廟,宣統時已只存九字。石今仍在山東泰安岱廟。傳世搨本以明無錫安國藏北宋搨本爲最,存百三十六字。人民美術出版社《秦漢石刻的篆書》、上海書畫出版社《篆隷》(上)均影印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收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