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花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泰興花鼓 |
泰興花鼓又稱夜火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舞蹈。每逢年節舉行燈會時表演,以祝願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五穀豐登。有二、四、六、八、十二等人的不同表演形式。以兩男兩女對舞的較多,又稱「四人花鼓」。
2021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泰興花鼓在列。
基本內容
中文名:泰興花鼓
類型:傳統民間舞蹈
別名:夜火燈、四人花鼓
發源地:泰興
簡要介紹
泰興花鼓是發源於泰興鄉間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因其可以「日以繼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燈」。泰興花鼓是舊時農民藝人靠賣藝謀生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舞蹈。民間藝人往往以一個或幾個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結合,靠「打花鼓」為生。平時則沿門,或在街頭、村頭、廟會、集場作為廣場演出,如逢大戶人家的喜慶堂會,也常在室內表演。
歷史淵源
泰興花鼓歷經幾代藝人演繹傳承,於清朝末年始成為成熟的民間舞蹈。
泰興市文化館工作人員1956年至1957年深入鄉間挖掘整理出泰興花鼓舞蹈,於1961年先後參加地區、省、全國業餘文藝匯演,1977年又在省專業歌舞調演中獲獎。由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創作並在全國獲獎的《豐收舞》即根據泰興花鼓中「顛三步」構思而成。蘇州市在全國獲獎、在舞蹈界知名度很高的舞蹈《擔鮮藕》,也是根據泰興花鼓中的「顛三步」和「喜鵲登梅步」演變而成的,可見《泰興花鼓》這一民間舞蹈的藝術價值之高。
藝術特色
泰興花鼓的曲調共三個,一為「花鼓調」,二為「跨金索」,三為「倒花籃」,整個曲調具有濃郁的蘇北民間小調風味。
泰興花鼓的唱詞,用泰興方言演唱,語言樸實,通俗易懂。開場時先向觀眾打個招呼,如「花鼓調」。接下去,就演唱一些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或誇讚古人的內容。男歡女笑,邊唱邊跳,祝願人壽年豐。歌詞並不固定,藝人們在演出中為避免單調重複,可信口編出一些歌詞填進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謠,活躍氣氛,愉悅觀眾。
泰興花鼓的舞步和動作,幅度大且靈活、風趣。其動作特徵是:晃頭,挺脖;扭腰,擺胯;膝屈,腳顫;腕活,手靈。在舞步上有:「顛三步」、「喜鵲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顛三步」和「喜鵲登梅步」極為獨特,是其他民族民間舞蹈中所沒有的。
泰興花鼓熱烈、歡快,喜慶色彩濃厚,可單獨表演舞蹈,亦可邊跳邊唱。無論是舞蹈本身,還是曲調、唱詞,均有完整、圓熟的結構,風格獨特,自成一體,極具地方特色。通常由6人表演,俗稱「六人花鼓」,在藝人不足數或人數偏多的情況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數「六人花鼓」最為完美。無論由幾人表演,均為男女各半。
泰興花鼓舞蹈以紅燈、蓮湘、竹板、鏜鑼等為道具,舞步和舞姿動作幅度大,靈活風趣。其動作特徵是:晃頭、挺脖,扭腰、擺胯,膝屈、腳顫,腕活、手靈。基本舞步有「顛三步」、「喜鵲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顛三步」和「喜鵲登梅步」極為獨特,是其他民族民間舞蹈中所沒有的。
傳承保護
2021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泰興花鼓在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