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伯(中國史上吳國第一代君主)

泰伯
出生 公元前1285年3月8日
岐山(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北)
逝世 公元前1194年4月15日 
活躍時期 西周時代
知名於 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

人物簡介

泰伯,吳太伯,又稱泰伯(古泰通太),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季歷。父親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東,建國勾吳。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建立吳國。 [1]

生平簡介

孔子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在《史記》里把他列為「世家」第一。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

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髮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

泰伯到了荊蠻後,荊蠻人為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2]

跑到荊蠻之後的泰伯,自號為「句吳」,他的義氣感動了許多荊蠻的人,於是有一千多家自動地跟隨了他,而逐漸發展成為吳國。 [3]

歷史遺蹟

泰伯墓

泰伯 原图链[http://image.so.com/i?src=360pic_normal&z=1&i=0&cmg=2513e07e5dd280dcf6ec42a0a9a3ef40&q=%E6%B3%B0%E4%BC%AF#/liteflow/list?imgkey=t0147705876ced2b2db.jpg&prevsn=-1&currsn=0 原图地址

太伯墓,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東三十里的鴻山(也叫東皇山、梅里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太伯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餘,直徑3米多;墓頂填以黃土,常年綠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墓前矗立着兩根高大雄偉的華表,華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於公元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刻有齊彥槐書寫的一副對聯,歌頌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

伯瀆河

原名泰伯瀆,位於江蘇無錫的清名橋附近。商朝末年,吳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開鑿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流「伯瀆河」。伯瀆河已有3000多年歷史,全長43公里,它流經坊前,從梅村到鵝湖。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西攻楚國、吳王夫差北伐齊國,都曾通過伯瀆河。

泰伯廟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漢桓帝為了紀念吳泰伯,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岩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雲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築,面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裔28尊塑像。1987年,陸定一和趙朴初分別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樓,正在興建「秦伯園」。2006年5月25日,泰伯廟和墓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泰伯井

泰伯井,又名讓王井,位於至德大殿東面,井水清澈可口。相傳是泰伯為當地居民用水而鑿。但據考證,泰伯井是戰國時期所建。建泰伯廟後,一直是泰伯廟的廚房用井。南朝劉昭《後漢書注》記載:「無錫縣東,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吳地記》記載:「吳築城梅里平墟,城內有宅,舊址及井猶存。」

唐代詩人李紳晚年隱居泰伯廟,在泰伯廟留下許多詩文,其中《泰伯井》寫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鴻重浚後,又歷幾千年。」

吳王山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泰伯奔吳途徑之地。據明代《澤州府志》載「吳神山縣西南六里,即晉普之支,廟祀泰伯仲雍。」傳說於此廣植杏樹,淳化民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