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狀元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泮(pàn)池狀元橋,位於湖南常德澧州文廟內,建於宋代,泮池取名為論語中「重遊古泮」,也就是學校的意思。橋身長14米,橋面寬2.94米,可容四人並排走過。橋欄為漢白玉石板,上雕刻「鯉魚躍龍門」等浮雕。泮池又稱泮水,是古代漣水學宮(又稱泮宮)前的水池,狀如半日形。泮池上建有狀元橋,橋身亦成拱月形,方石砌嵌,刻有二龍搶珠、蝴蝶、荷花等圖案及波浪紋飾。[1]
歷史發展
泮池及狀元橋建於宋代,大概和學宮(即文廟、孔廟)同時構造於北宋神宗年間,為古代學宮常規性的配套建築設施。到南宋時期,學宮毀於兵火。元、明、清代3次舊址重建,20次維修。至民國初期,學宮只剩殘破的大成殿。1971年,大成殿被拆毀。1982年,按原狀在舊址重建泮池及狀元橋。說泮池及狀元橋奇特,其一是今之學校沒有,其二是漣人賴之以傳古之勤學之風。
歷史背景
古代漣水是否出過「狀元」,因史無記載尚難說准,但是文、武進士皆不乏其人,且有名仕顯宦。縣誌載:「安東庶子,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始終不渝。」民謠曰:「沭陽財主宿遷廟,泗陽姑娘嫁人不坐轎,漣水人討飯上學校。」這正是漣水人承之久遠、代代相因的優良傳統,其風可范,數典為了繼承。今天,漣水人已由「窮讀書」走上了「富辦學」的道路,各行各業的「狀元」層出不窮。泮池及狀元橋雖已成為史話,但仍在啟迪和昭示着人們:勤奮學習,奮發進取,勇當強者,敢為人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