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泥哇嗚(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泥哇嗚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泥哇嗚》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泥哇嗚

在我還不知道塤叫塤之前,我叫它泥哇嗚。

我老家的人都這樣叫它。

關於泥哇嗚的記憶,停留在孩童時期。村西頭寡居的張大媽喜歡吹哇嗚。尤其喜歡在颳風或下雨的時候吹。秋雨連綿,張大媽坐在炕沿上,手裡是一隻已經磨的發亮的哇嗚,孩子們鋪一張麻袋坐在地上,仰着臉,聽「哇嗚哇嗚……」的聲音。吹着吹着,兩行清淚從張大媽的眼裡流出。窗外秋雨滴答,冰涼冰涼的。大人們都說,張大媽的泥哇嗚有「神氣」呢,哭鬧的娃娃聽到哇嗚聲,也會安靜一陣子。

一直不知道張大媽吹的是一支什麼曲子,或者,只是一種聲音,不能稱之為曲調。但那幽深、悲悽、哀婉的聲音,任何時候想起,思鄉的情懷都會在心底隱隱作痛。

再次見到泥哇嗚,已是多年後。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秋日,在成都的一條地下通道躲雨。空氣里瀰漫着潮濕的味道,心底也無端的生出幾分愁腸。腳下的青石板路,被來往的過客打磨得光滑而明亮。

有種熟悉的聲音,自通道深處飄蕩而來,曠遠而寥落,幽怨又蒼茫。嗚咽之聲,仿佛在向行人訴說着一段滄桑舊夢。

尋聲而去,轉彎處,一個長髮披肩,身穿青衣,很有文藝氣息的男子,手裡拿着一個似是陶土製品的東西,看上去既笨拙,又古舊,很有些年頭的樣子。他的前面,一些拳頭大小的泥製品躺在一塊絲絨布上,像一顆顆守望的頭顱。拿起一個捧在手中,很薄,很輕,有種滄桑的質感。是泥哇嗚嗎?我問他。他的眼睛被我的話點亮。你叫它泥哇嗚?你從寧夏來?

他說,這是塤。是一種渾身長滿故事長滿語言的樂器,最初是石頭的,後來有了陶土製作。人類有多久,它就有多久。

行人寥寥。他說,我給你吹支曲子吧。

塤聲起,哀怨而淒涼,有一些神秘,也有一些滄桑,仿佛暴雨前天空的沉寂暗淡,風雲的悄然流轉,又仿佛是時光沉澱下來的無言嘆息。

靜靜聽,我相信由土和木製成的樂器都是有靈性的,有穿透人心的魅力。

記憶呼嘯而來。雨天,炕頭,冰涼的麻袋,流淚的張大媽……

我買下一隻泥哇嗚,不,是塤。我拼盡力氣,才能壓抑住自己想叫的衝動。我撫摸着那些塤,我的手底下,鄉村的風,獵獵而來。

我把塤擺在了書桌上。煙雨成都,我偶遇的那個賣塤的青年,我不知道他的故事。但他吹塤的樣子,我永遠不會再忘掉。那樣一個雨天,塤音從遠古的曠野吹過來,攜着它滿身滿心難以言說的故事,擊中了一個陌生人的靈魂。

一直深信,每一件器物都有其靈性與風骨,總是能適時地安慰那些孤獨的靈魂。它以時光的方式存在,並在時光中被塗抹上了凝重,附音起舞,附歌吟訴,至於在講述些什麼——它若不說,我怎能去問?

我是伴着泥土長大的鄉村孩子,而塤正是由泥土製成,吹土為聲,那聲音里也充滿鄉土味。我在千里之外被它吸引,其實是被刻在骨子裡的鄉土氣息吸引。我捧着它,竟恍惚是捧着一把泥土。深吸一口氣,竟意外地聞到了香。那香,和田裡的泥土一個味道。

它叫,但我還是喜歡叫它泥哇嗚。[1]

作者簡介

王淑萍,回族。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