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羅椒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羅椒草也叫鳳梨椒,單子葉植物,挺水性。按水草形態分類,波羅椒草(紅)屬於椒草類水草。按造景分類,波羅椒草(紅)屬於前景、中景類水草。按生物親緣關係的生物學分類,波羅椒草(紅)屬於單子葉類水草。按生長形態分類,波羅椒草(紅)屬於挺水性類水草。[1]

  • 學名:Cryptocorynebullosared
  • 科別:天南星科Araceae
  • 分布:改良品種
  • 照度:1500Lux
  • 水溫:22~28℃
  • 硬度:3~15DH
  • pH值:5.5~7.5
  • 難易度:非常困難

植物特徵

水上草具有披針形的葉片,新葉棕橄欖色,成葉橄欖色,葉面有明顯凹凸不平的縐摺。開花時,佛燄苞的苞管依成熟度會有不同變化,由白色、黃色至咖啡色演變,苞口也由最初的黃色轉為最終的咖啡色,苞尖呈捲曲狀。其水中葉仍然維持原來的披針型葉,不過葉面的縐摺變得像鳳梨的表面,相當特殊,讓人瞧一眼即能留下深刻印像。葉色多變化,依水質及光環境不同,會有差異明顯的顯色,可能是翠綠、灰綠、粉紅帶綠或褐色等,相當有趣。在自然界可成群生長於河流中,但在水族缸栽培,想順利育成多少有些困難。

單子葉植物,挺水性水草。婆羅洲出產若干獨特而美麗的椒草,波羅椒草更是魅力所在。水上葉呈披針形,葉面為深墨綠色至紅棕色,葉背為帶光澤的鐵鏽色。縱向葉脈之間布滿凹凸不平的縐曲,狀如汽泡草的葉面。開花時,佛燄苞管有苞莖,苞管短呈淡紅色,苞冠長呈深紅色,苞口不螺曲。水中葉則逐漸轉為紅褐色,是淡或深,視光質及肥料成分而定。對水質要求很高,其栽培需用低pH及硬度的軟水,而且光度也要足夠。水質突然變化及肥料成分不均衡,都可能會立即影響其生長狀況,所以栽培起來很富有挑戰性。育成後切忌移植,否則可能因移植的緣故使其枯萎。 開花時,佛燄苞管有苞莖,苞管短呈淡紅色,苞冠長呈深紅色,苞口不螺曲。

波羅椒草的顏色通常並不固定,可以隨着栽培環境的不同,而不斷在紅色與綠色之間轉換,如果經過分子選殖的方法,將其中某些葉片中轉紅的基因固定下來,並將轉綠的基因篩除,最後就可能獲得紅色的新品種,而能在不同的栽培環境中經常維持紅色的外觀。波羅椒草(紅)就是利用這種特殊的技術培育而成的,也是波羅椒草中最艷麗的品種。這種波羅椒草無論是水上草或水中草都非常討人喜愛,除了可用於水草造景之外,也能做小型盆栽欣賞,可惜想要順利育成,並經常欣賞它艷麗的美姿並不容易。波羅椒草(紅)除了具有能在不同的栽培環境中經常維持紅色的外觀的特徵之外,與其它菠蘿椒草類水草相比差別並不大,同樣的,栽培及育成非常困難,請草友們慎重選擇。

歷史

許多年前歐洲人把Cryptocoryne keei當做Cryptocoryne bullosa.鳳梨椒沒被辨認出.在1968年,Tsjechia的Vladimir Sadilek寫了關於菠蘿椒的註譯C. bullosa(Sadilek, 1968). 他提到這個新進口的植物鳳梨椒在沙勞越的" 秘密 " 地方被發現,而且實際上他描述C. keei,在西部沙勞越 1978(Jacobsen 1985) 左右的 Bau 附近發現這一個植物. 沒有被知道這種的開花,它出來一個新種,對這椒草亨利 Ong Kee Chuan 榮譽命名為(Cryptocoryne keei)和C. bullosa不同,這個品種很容易養殖,即使是在一般的魚缸內。要讓他開花,就必須養在水上。但水上養殖實踐證明很難Hans Ehrenberg經歷好幾年才水上養殖成功。Yuji Sasaki在1999年採集到C.keei,很快就開花了。

分布

鳳梨椒目前發現產地分布如下 Keei from sg sibayan(斯巴揚流域) Keei from bau (石隆門) Keei from jambusan (沙勞越洲)[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