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泗洲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泗洲塔中國現存有兩座泗洲塔,一座位於河南唐河,系八棱圓錐形塔,內有螺旋台階可登塔頂,共九層,高三十五公尺左右,內外壁有許多石雕[1]佛像,始建於宋紹聖二年(公元一〇九五年),歷史上曾多次重建,「古塔凌煙」是唐河八景之一。

另一座位於廣東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築物。始建於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聖僧伽而築,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聖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毀,明萬曆初改建為亭。萬曆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為塔。

概述

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遊客讚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

千年演變,四海之內的泗洲塔不知能倖存幾多,但惠州泗洲塔卻至今仍挺拔高聳於西湖的西山之巔,如有生命一般透出一股莊嚴靜穆的「塔氣」。從某個角度來說,惠州的泗洲塔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不僅供人研究和欣賞,也成了故土的象徵,維繫着惠州人深刻的家園感情。

歷史

據傳唐代龍朔年間,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後在長安圓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於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稱為泗洲塔。宋代蘇東坡[2]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聖塔,又稱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詩句。明月東升,晚煙薄窄,微風舒波,塔影臥其間,曰「玉塔微瀾」。每當夕陽西下,「倒影入湖塔影長,湖光裊裊動斜陽,不知自起浮圖日,幾度金烏下復翔」,名曰「雁塔斜暉」。

塔外為7層,內13層,磚木結構,為樓閣式佛塔。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毀,萬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復建塔。光緒初年,雷破塔頂一角,長了一株榕樹,丘逢甲詩云:「行人慾問朝雲墓,看取亭亭塔頂榕。」建國後修復,增建了步級扶梯。山上綠樹成蔭,亭廊排映,景色秀麗,登塔眺望,惠州全景盡收眼底。

此塔重建至今,已有390餘年歷史,是惠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清朝光緒年間,塔頂遭雷擊,損壞一角,直至1955年才得以修復。爾後,又幾經修葺,加固外牆,粉刷塔身,修補塔頂,加鋪樓面,使這一古老的建築物煥發青春。登塔賞景,意境清新,每登一層,視野開闊一些,東、南、西、北,景色各異。登上絕頂,惠州全景美不勝收,「玉塔鳥瞰」不失為西湖一景。

泗洲大聖僧伽

泗洲大聖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國人僧伽(何國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阿爾別希姆),他在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到中國泗洲臨淮縣(今江蘇境內,原有泗洲城,清朝康熙年間沉入洪澤湖,[泗洲其實即今天安徽泗縣前身,不知何故許多書籍都印為隸屬江蘇-----野馬補充])建起了普照王寺,傳經布道。他道行高深,名聲遠播,雖不是佛祖而受到佛一樣的禮遇,人們甚至造寺廟供奉。公元708年,僧伽應召入長安,公元710年3月2日圓寂,享年83歲。當時的皇帝唐中宗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臨淮起塔供養,奉其為「泗洲大聖」。後寺塔毀於火,僧伽肉身受損,遂火化,始有舍利。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唐朝時的觀音像即以僧伽容貌為模本,所以多為男相,以後才演變為女相。

「泗洲大聖」舍利發現於江陰市青陽鎮悟空寺塔基遺址。2003年11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塔基內發掘出土一石函,石函內有影青瓷缽,缽內橫放着一個影青點彩淨瓶。淨瓶內發現數十粒舍利。這些舍利五彩斑斕,以白色為主,晶瑩發亮,外表圓潤光滑。經考古專家對石函上的銘文進行考證,認定其為「泗洲大聖」舍利。

視頻

泗洲塔 相關視頻

唐地長河(泗洲塔)播出版
唐河泗洲塔承載着千年歷史,象徵着世代安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