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泗州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泗州古城為「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是兵家必爭之地,今泗洪縣為其本州。泗州一帶夏商周時曾屬徐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秦屬泗水郡,漢屬臨淮郡與淮陵郡,北魏時屬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稱泗州,治所在今江蘇省宿遷市鄭樓鄉境內。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臨淮(今泗洪城南,盱眙城北淮河對岸)。2012年7月,經過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發掘,其西南角部分重見天日,並出土了大量文物。

人文歷史

唐代名僧僧伽大師(俗稱泗州和尚)圓寂後歸葬於此。北宋歐陽修曾到此追尋過父親的足跡(其父曾任泗州通判),作《先春亭記》;蘇軾曾多次流連於此,寫下詩文多篇;南宋名將韓世忠曾駐防泗州,保土抗金。泗州城遐爾聞名的古城,地處南北要衝,州城規模較大,汴水穿城而入淮,河西為唐時建的臨淮縣城,河東為宋時建的土城,二城由一座汴泗橋相連。明初二城合而為一,砌以磚石。泗州轄境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泗洪、泗陽、宿遷、邳州、漣水、盱眙、睢寧及安徽泗縣、天長、五河、淮南等地。[1]

歷史發展

泗州城地勢低洼,自南宋以來,由於黃河奪泗、奪汴入淮的長期水患,城池經常迫於城危人亡險境。明代,朱明王朝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黃專家河道總理潘季馴,在今泗洪縣歸仁鎮境內築歸仁堤以攔水,但終究沒阻擋住洶湧的黃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場特大的洪水終於將繁華的泗州城淹沒於洪澤湖底。後泗州治所遷在盱眙山腳下數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撫閔某上書請裁虹歸泗,建議將泗州州城遷至虹(即今安徽泗縣縣城),又在州東半城(今屬江蘇泗洪)設州判一員。1912年州廢,泗州本土改稱泗縣。1949年4月,泗州本土東部地區與泗陽、宿遷一部合併,新建泗洪縣,隸安徽省,1955年劃歸江蘇。

古泗州始建於1500年前。當年,隋文帝開鑿洛渠,引黃河水,經開封、商丘、靈壁、夏丘至臨淮(今盱眙縣城淮河對岸)入淮。唐開元年間,徙泗州府於臨淮縣。從泗州通過淮河、運河、汴河和長江,可抵南京、開封、洛陽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漕運中心,商賈雲集,輜銖喧鬧,輝煌了900多年。

400多年前,由於黃河奪汴入淮,洪澤湖水位不斷提高,淹沒線上移,泗州城根長期在水中浸泡,甃築的城牆基趾日見崩壞,護城河的水位高於城內。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終於一夜間被洪水淹沒。

現在,泗州城的故處,大部分已露出河灘,這是200多年洪澤湖淤積所至。古城的絕大部分遺址,專家估計沉埋在淮河邊旗杆灘和城根灘的田園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隨着考古發掘的展開,泗州古城將逐步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挖掘修復

2012年7月,在江蘇盱眙,被洪澤湖水淹沒300多年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和被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經過挖掘修復,日益顯示出其歷史、文化價值,並引起海內外考古、旅遊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淮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淮安就是「青蓮崗」文化發祥地,商周時期是徐文化的中心地。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館藏文物40000餘件。

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湖畔奇陵——明祖陵的陵區精華部分石雕群,比明皇陵、孝陵、十三陵、顯陵更具有鮮明的明代特色,其造型和雕工精緻華麗。近年,由於洪澤湖水位下降和日趨穩定,興於唐代開元盛世、毀於清初康熙年間、被中外考古專家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的邵公堤、城牆和殘存的街市建築物不時顯現出來,增加了這座神秘水下古城的學術、考古、藝術價值。蜿蜒百里、建於公元200年、被譽為「水上長城」的洪澤湖古大堤,作為古老的有壩引水工程,雖歷經滄桑,但風采依然。

經過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後,其西南角部分重見天日,並出土了大量文物。目前,專家正會同當地政府商討遺址恢複方案。泗州城始建於北周,隋朝時毀於戰亂,唐代重新興建。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年的泗州城在一場持續數十日的暴雨中被徹底淹沒。水漫泗州[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