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銅浮屠有什麼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鎦金浮屠

來自網絡的圖片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銅浮屠有什麼作用銅浮屠又稱鎏金浮屠,金銀器,唐代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於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現藏於寶雞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1]

該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長寬各28厘米,二層長寬各24厘米,三層長寬各19厘米,房檐長寬各23.51厘米,重7.4千克。為模鑄成型,精緻玲瓏,四角正方形亭單層閣式,分為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據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唐初法琳撰《破邪論》等佛典記載:古印度阿育王曾在很大的地域範圍內建築佛舍利塔。其中在中國有19座,法門寺塔便是其中的一座。1981年8月,因淫雨導致明代磚塔西半壁崩塌。1986年10月,文物部門決定撥款重修寶塔。1987年4月在清理舊塔殘基的過程中,發現唐代地宮並出土佛指舍利和大量唐代稀世珍寶,從發掘的碑石得知,唐代的寺塔正方形平面,有木質明柱支撐迴廊,占地比明塔要大,卻比明塔矮,四層木結構。因為缺乏唐塔資料,又因明塔高大雄偉,最後決定復原明塔。1988年4月開工重建寶塔,同年10月竣工。今之所見的法門寺塔即系此次依明塔造型重新修築的。

該鎏金浮屠(銅浮屠)原置於地宮前室的阿育王塔內,通高53.5厘米,底座長寬各28厘米,二層長寬各24厘米,三層長寬各19厘米,房檐長寬各23.51厘米,重7.4千克。為模鑄成型,精緻玲瓏,四角正方形亭單層閣式,分為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額以上鋪作和人字形斗拱門兩側各開一處直欞窗。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形,鑄有瓦壠,檐角略翹再上為印度式的、高聳的塔剎(塔頂,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杆組成),剎底為須彌座,往上為依次漸小的六個相輪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

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平面呈方形,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斗拱。頂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攏,角壠起翹。塔剎高聳,剎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