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江河(李一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泉江河》是中國當代作家李一鳴的散文。
作品欣賞
泉江河
沿着流江橋橫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在萍水河上,我依次數過那些有名有姓的老石橋:萍實橋、亨泰橋、通濟橋、香溪橋、善州橋、赤山橋、栗江橋等等。
這些老橋,至今當地的人們依舊耳熟能詳。這些老橋,在我逐一撫摸過後,幾乎都能發現某些人名在石頭之上留下的溫度。
想想真是奇怪,為什麼這些老橋,這些艱難留存下來的歷史見證者,大多數都是由民間捐建的呢?
即使在現在,一座橋樑的修築,也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與時間。在幾百上千年前修築一座中小型的橋樑,也算是一項重大工程了。要啟動這麼一項重大工程,恐怕並不僅僅是「修橋補路功德無量」的意識能夠驅動的。
我繼續沿着河走,沿着一座一座古老的橋樑走。我發現有的老橋乾脆就留着某個倡修者的名姓作為橋名。史料說,始建於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的通濟橋最早是由當時的知縣倡修,此後先後三次被毀,第一次由李姓出資重修,第二次由姚、黃兩族募資重建,第三次則是由姚惠中、姚汝發、施瑞九、葉青波等人牽頭募捐重建。始建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的香溪橋在多次被毀後,在清代時也先後由葉應祥、黎安烈兩次重修改建。此外,位於蓮花的秀蓮橋是先由當地百姓朱雄蓮於清代捐資獨建;位於上栗的栗江橋是由當地在外任官的榮廷浩帶頭捐白銀五千兩加上當地部分百姓集資倡建……
我認真默讀着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發現,修橋的大多是鄉紳富戶。當然也可能附加了對鄰近村民的某種募捐,但這其中出力最多的,還是鄉紳;這其中起最大推動力的,還是濃烈的鄉紳文化和鄉紳表率意識。這麼多的人願意通過修橋這種公益事業來體現自己在這人世間的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這麼多的人願意通過倡導發起某種公共事務來證明自己在這鄉村裡的責任感和付出感。鄉間的秩序,鄉間的浩大工程,就這樣在有意無意間被維繫和推動。
我慶幸,這些民間捐建的橋樑,大多數都保留了下來,一直到現在依舊被使用着,並有很大一部分成了文物保護單位。
我曾經也在思考,這世間為什麼要有橋樑這個事物。辭典上說,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地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或者其他設施跨越天然障礙 (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的構造物。
作者簡介
李一鳴,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