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植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沼澤植被》是中國自然地理常識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發育於非常潮濕甚至過度潮濕的沼澤地帶的非地帶性濕生植被類型稱為沼澤植被。
根據沼澤植被的發育狀況,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1)低位沼澤植被。主要由莎草植物及其他草本植物組成,所以又稱莎草沼澤或某草本沼澤。這裡的植物可直接藉助於富含無機質的地下水分營養,故又常稱為富營養沼澤。 (2)過渡沼澤。在過度潮濕的環境下,植物遺體分解得非常緩慢,植物殘體逐漸積累起來,使沼澤的表面逐漸升高。這時,地表的水分和無機物較少輸入到沼澤表面,因而營養條件比較差,出現了一些對營養要求較低的苔草和對營養要求更低的泥炭蘚,稱為苔草、泥炭蘚沼澤。
它處於低位沼澤向高位沼澤發育的過渡階段。又因為有少量或適度的地下水營養,所以又稱中營養沼澤。 (3)高位沼澤。
其內泥炭蘚常密集成堆,使沼澤表面呈很多小丘狀凸起部分,所以也稱丘狀沼澤。由於沼澤向上升高,表面與地下水斷絕了聯繫,進入了大氣營養階段,故又稱為貧營養沼澤。由於礦物質缺乏,苔草讓位給泥炭蘚,植被中泥炭蘚占優勢,形成了較厚的泥炭層,還可稱為泥炭蘚沼澤。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