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治療腹瀉偏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腹瀉
圖片來源網址:[1]


有效偏方治療腹瀉

腹瀉即指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甚至大便如水樣為特徵的病症。包括西醫學中消化器官發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以泄瀉為主症狀者。


二香葛根湯

  【原料】廣藿香10克,廣木香6克,煨葛根10克,橘皮10克,大腹皮10克,炒川朴4克,焦山楂10克,炒神曲12克,茯苓10克,六一散10克,通草5克,生薑3片,荷葉一角,扁豆葉14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芳香化膿、利濕止瀉。

  【主治】暑濕泄瀉、胸悶欲嘔。

葛根健脾湯

  【原料】粉葛根3克,炒山藥、茯苓、御米殼、谷芽、補中益氣丸(包煎)各9克,赤石脂12克(先煎),米炒荷蒂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主治】腹瀉。症見腸鳴泄瀉、少氣懶言、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

蘋果止瀉方

  【原料】蘋果1~2個。

  【用法】烤熟、去皮、蘸紅糖少許食之,每次可服1~2個,每日2次。

  【功效】澀腸止瀉。

  【主治】用於慢性腸炎、過敏結腸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瀉,大便稀溏等症。

沉瀉方

  【原料】黨參10克,山藥15克,焦白朮10克,煨木香6克,赤白藥各10克,補骨脂10克,苦參6克,桔梗6克,仙鶴草24克。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各濃煎成藥200毫升,分2次溫服。同時取灌腸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5克)濃煎成50毫升趁熱調入錫類散0.9克,和勻,於晚8時大便後灌腸。肛管插入不少於15厘米。溫度保持50℃。灌完後,腿伸直,臂部墊高10厘米,左側臥5分鐘,平臥5分鐘,右側臥5分鐘,然後平臥入睡。要求保留在腸中達8小時以上。

  【功效】健脾止瀉,佐以清熱。

  【主治】經常泄瀉,腹鳴隱痛,糞檢有黏度及膿細胞、紅細胞,檢查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者。

溫腎健脾止瀉方

  【原料】台黨參18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紙12克,炒神曲12克,炒澤瀉12克,炒吳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訶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廣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溫腎健脾,固腸止瀉。

  【主治】腎陽虛衰,命門火微,脾失溫煦,健運無權,以致胃之關門不固,大腸傳導失司,而泄瀉經久不愈者。

三味止瀉散

  【原料】山藥150克,訶子肉60克,石榴皮6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面,每次4.5克,日3次,白開水送服。

  【功效】滋脾胃,澀腸固瀉。

  【主治】脾虛久瀉。症見腹瀉日久,腹中隱隱作痛、喜按,水谷不化、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腹瀉民間偏方

腹瀉是與便秘相反的一種疾病。腹瀉患者排便間隔時間較短,次數頻繁,並且大便稀薄,沒有規律。長期腹瀉會導致營養不良、脫水、頭暈、虛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症狀。 

藿香佩蘭方

  【原料】藿香、佩蘭各10克,白蔻仁5克。

  【做法】三種藥材共搗成粗末,放入杯中,加入白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

  【用法】每日1劑,代茶飲。

  【功效】主治腹瀉。

馬齒莧葛根方

  【原料】馬齒莧、葛根各20克,車前草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前三種藥材共放鍋中,加入適量水,煎沸30分鐘,濾去渣滓,加入冰糖,待其溶化即可。

  【用法】每日1劑,代茶飲。

  【功效】主治腹瀉。

車前子方

  【原料】車前子18克。

  【做法】車前子放入鍋中,文火炒熟,研成細末。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完。以米湯調服。

  【功效】治慢性腹瀉。

芡實百合粥

  【原料】芡實、百合各60克,粳米適量。

  【做法】粳米淘洗乾淨,芡實、百合洗淨;三種材料共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煮至米粒軟爛。

  【用法】日常食用。

  【功效】治慢性腹瀉。

茶葉黑糖法

  【原料】茶葉、黑糖各50克。

  【做法】取茶葉煎成濃茶汁,加入黑糖,煎至茶汁發黑時即可。

  【用法】每日1劑。

  【功效】抑菌止瀉。

芝麻綠豆方

  【原料】芝麻、綠豆各120克。

  【做法】芝麻綠豆共搗碎後,放入杯中,加入白開水,悶泡30分鐘。

  【用法】每日3~5次。

  【功效】用於治療腹瀉。

洋蔥糖漿法

  【原料】洋蔥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洋蔥搗爛,在溫水中浸泡2小時,取汁加糖製成洋蔥漿。

  【用法】每次10-15毫升,每日3-4次。

  【功效】殺菌止痢。

治療寶寶腹瀉偏方:

葛根湯

【原料】葛根15克,黃芩7克,黃連7克,馬齒莧15克,白頭翁15克,蛛莧15克,奶汁草15克。

【做法】將上述藥材用湯包裝好,用水煎煮1個小時,即可加入少量食鹽,趁熱服用。

寶寶腹瀉的病因

小兒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徵。根據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發病年齡多在1~2歲。 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多發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死於腹瀉的兒童高達500萬~1800萬。 中醫學認為小兒腹瀉的發病原因是感受外邪、飲食內傷、脾胃虛弱所造成。如果風寒入侵孩子腹部,就會影響孩子體內的受納運化,若在夏秋時節,有暑濕入侵,內應脾胃,熱在陽明,濕漬大腸,會造成孩子身體協熱下利,水瀉不止。 如果燥熱重於濕毒,還可以導致孩子拉稀嚴重,甚至脫水。如果因為孩子飲食不節,調護失宜,哺乳不當,過食生冷瓜果或難以消化的食物,都會損傷孩子的脾胃,脾傷則運化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內停,清濁不分,並走大腸,導致泄瀉。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加上後天調護失宜,沒有針對性地健脾養胃,久病遷延不愈,導致脾胃進一步虛弱,脾虛則健運失司,弱則不能腐熱水谷,造成水反為濕,食物難以消化吸收,成為臟腑的內停之物,清陽不升導致脾虛泄瀉。

參考文獻

治冠心病的偏方_我愛偏方網 - 民間偏方秘方大全

鄭重聲明

偏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