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根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油菜根腐病
油菜苗期根腐病,是油菜在種植初期容易發作的真菌性病害。危害的四種真菌,分別為鏈格孢、尖鐮孢菌、德巴利腐霉以及齊整小核菌。該種病害會導致油菜在苗期大片枯死,進而導致減產。該種病害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油菜苗期根腐病
病原中文名:鏈格孢、尖鐮孢菌、德巴利腐霉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可侵染番茄、馬鈴薯、甜瓜、草莓
主要為害部位:部和根莖部
症狀
油菜根腐病根莖受害,在莖基部或靠近地面處出現褐色病斑,略凹陷,以後漸干縮,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淡褐色蛛絲狀菌絲,病葉萎垂髮黃,易脫落。根莖部緞縮,病苗折倒。成株期受害後,根莖部膨大,根上均有灰黑色凹陷斑,稍軟,主根易拔斷,斷截上部常生有少量次生鬚根。嚴重時菜苗全株枯萎,越冬期不耐嚴寒,易受凍害死苗。
病原特徵
該病為多種真菌侵染引起。主要病原有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 Nees)、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echt)、德巴利腐霉(Phthium debaryanum Hesse),此外還有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鏈格孢
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欖褐色至綠褐色,屈曲,頂端孢痕多個,大小5~125×3~6(μm)。分生孢子10個呈長鏈生,具喙或無喙,橢圓形、卵形、腎形、倒棍棒形至圓筒形,平滑或具瘤,具橫隔1~9個,縱隔0~6個,淡欖褐色至深欖褐色,大小7~70.5×6~22.5(μm),喙大小1~58.5×1.5~7.5(μm),該菌寄生性不強,但寄主範圍廣。
尖鐮孢菌
子座灰褐色。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團里生成,鐮刀形,彎曲,基部有足細胞,多3隔膜,大小19~45×2.5~5(μm),5個隔膜的30~60×3.5~5(μm)。小型分生孢子1~2個細胞,卵形或腎臟形,大小5~26×2~4.5(μm),多散生在菌絲問,一般不與大型分生孢子混生。厚垣孢子球形,平滑或具褶,大多單細胞,頂生或間生,大小5~15μm。該菌還可侵染番茄、馬鈴薯、甜瓜、草莓等。
德巴利腐霉
菌絲直徑約5μm,孢子囊球形至卵形,大小15~27μm。卵孢子球形,平滑,直徑10~28μm,不滿器,壁薄,厚度約lμm。
齊整小核菌
有性態為羅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Tu.& 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在PDA培養基上菌絲體白色,茂盛,呈輻射狀擴展。菌絲粗2~8μ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初為乳白色,後變淺黃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圓形,大小1~2mm,表面光滑具光澤,由3層細胞組成,外層棕褐色,表皮層下為假薄壁組織,中間為疏絲組織。
發生規律
油菜根腐病是一種性病害,病害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或病殘株中越冬越夏,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生活力可維持2年以上,帶病土壤是主要傳染來源。病菌發育適溫度為25℃左右。陰雨氣候條件下易侵染寄主,該病在我地常伴隨着漬害同時發生。一般在植播期遭受連陰雨安徽省全檄縣植保站林玉發天氣,造成爛耕爛種現象,苗床油菜苗和早栽大田油菜苗會發病早,為害重。其次是土質粘重,苗齡過長,田間排水不暢也是加重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據田間發病情況調查,不同品種對油菜根腐病的抗病性無明顯差異,但沒有完全抗病的品種。我地10月上中旬。油菜苗3-5葉期,是該病的主要發生期,以後隨着氣溫的下降,病情擴展速度也相應減緩。[1]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避免重作。油萊植播地儘量做到不連續兩年重播,避開與十字花科作物重茬。選擇土壤結構,理想的無病田作育苗基地,減少根腐病初侵染途徑。
2.精細整地、清溝瀝水。真正做到陰雨天水不上畦,溝無積水。對於低洼易積水的田,應採用高畦深溝,及時降低土壤濕度,促進菜苗根系發育,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適時間苗。苗床期是預防油菜根病發生侵染的關鍵時期。應根據不同油萊品種特性,確定合理的播種量,苗齡3葉期後應及時間苗,去除病弱苗,增強苗床透光通風性,降低植株間濕度,壓低幼苗發病率,培育健壯移栽苗。
4.化學防治。
(1)苗床選定翻耕每667平方米施用石灰粉50公斤;或在苗床整畦時,667平方米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公斤,對干細土30公斤,拌勻成藥土,播種前撒施畦內,進行土壤處理。
(2)油菜苗剛進入發病初期,應搶晴天及時採用藥劑防治,抑制病情擴展。每667平方米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灑藥液60公斤。重病田間隔7天噴灑1次,連續2—3次,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