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洛圖

「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2014年11月11日,河圖洛書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河圖洛書

文化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記載:易·繫辭上、尚書、易傳

地位:中華文化之濫觴

出處:河南洛陽

淵源流變

演變及地位: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九疇》。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繫辭上》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流覓跡:《周易》起源於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於「河圖」、 「洛書」。到了宋代,大理學大家朱熹在其易學著作《周易本義》中,第一次把「河圖」、 「洛書」單列出來,並將其圖置於卷首,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後世多數學者認為朱熹之「河圖」、「洛書」源出於宋代道士陳摶,朱熹是演繹陳摶之說而成。朱熹對「河圖」、 「洛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簡單的交代,說:「圖書之象自漢孔安國、劉欣、魏關朗子,明有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皆謂如此,至劉牧始兩易其名,而諸家因之,故今復之,悉從其舊。」 朱熹如是說,但到了清代,學者黃宗羲、胡渭等對宋儒「河圖」、「洛書」說均提出反對意見。此後,「河圖」、「洛書」就成了學術界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千載難解之謎。

起源原因

數學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嚮導,人們離不開數學,否則,就不能正確分析和把握客觀事物,就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在三百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昭示了人類數學文明的啟蒙。在人類最初經歷的原始社會,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生產活動過程。這些活動離不開數,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數來清點勞動人數和計算勞動工具,要用數來記錄農牧漁獵的勞動成果,要用數來分配勞動產品,還要用數來交換剩餘勞動產品,如此等等。否則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生產力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最初對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原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原始人對數的知識的不斷增加,必然會總結出最早的、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不妨把河圖洛書假設為與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應的數學規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2、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3、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所以,河圖洛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階段,它產生於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

河圖洛書,特別是洛書很可能作為一種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在原始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洛書出現在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洛書運用於明堂建築便是證明。[1]其實,在其它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也發現了洛書的蹤跡。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秘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也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參見趙國華《八卦符號與半坡魚紋》)從本質上看,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分配勞動產品。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度下,當人們經過一定時期的勞動,需要分配勞動果實,共享豐收喜悅之時,大家集中起來,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他們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蒼;他們要採取一定方法,正確盤點和合理分配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利用洛書進行計算,洛書起着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的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對勞動產品盤點和分配工作。也許,正因為洛書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書便成為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於洛書與龜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狀具有同構性,因而,洛書可以烙刻在龜背上,於是也就有了洛龜貢書的美好傳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