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追逐融雪中動物的足跡、閱讀橡木年輪的歷史、傾聽大雁遷徙的長鳴……在這部作品中,奧爾多•利奧波德描述了自己在遠離現代生活的簡陋鄉舍中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在美國大陸各地的遊歷經歷。在此過程中,他也持續思索着人類與他們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間的關係,試圖重新喚起人們對自然應保有的愛與尊重。
作者簡介
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先驅,被譽為「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態倫理之父」。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利奧波德進人聯邦林業局任職,後從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創立「荒野學會」(The Wilder ness Society),發表了大量有關「土地道德」的論文,將畢生奉獻給了生態保護工作。1948年4月21日鄰居的農場發生火災,他在奔赴火場救火的路上因心臟病猝發逝世。
原文摘錄
我認為世間最大的錯誤莫過於有多種興趣愛好的人對沒有任何興趣愛好的人談論嗜好。因為這意味着給別人強加業餘愛好,結果恰恰抹殺了擁有興趣愛好的益處。嗜好是隨性的,而不是勉強選擇的。向他人推薦興趣愛好就和推薦老婆一樣危險,獲得愉快結局的可能性也同樣微乎其微。 所以我們要明白,談論嗜好是那些已經沉迷其中的人在彼此交流心得體會。已經形成的興趣愛好,無論好壞,都會使我們去做些另類的事情。別人如果願意聽,可以聽聽,若有可能,他們也能從我們的行為中得到啟迪。 它們親昵地滑過沼澤與草甸,向每一個剛剛化冰的水窪和池塘問好。最後來到我們的沼澤上分,草草走過迴旋探看的過場,平展開雙翼,放下黑色的起落架,白色尾羽朝着遠山,靜靜滑向池塘。剛一觸碰到水面,我們的新客人就禁不住歡喜得鳴叫起來,水花飛濺,搖落了脆弱香蒲的最後一縷冬思。我們的大雁回家了!
書評
《沙郡年記》和《瓦爾登湖》是環境法學生的必讀書目。 也許你會奇怪,《沙郡年記》和《瓦爾登湖》這樣看似與法學沒有任何明顯關聯的文學書籍,為什麼會成為法學學生的必讀書目。其實,只要你翻開這兩本書籍,便會發現答案就蘊藏在文字背後。 這裡,撇開《瓦爾登湖》不談,《沙郡年記》是一本很寧靜的書,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品嘗。 在《沙郡年記》前半部分的記述中,作者以純淨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他的筆下,有橡樹有兔子,有白頭翁花有鶴。外界工業化自動化現代化經濟大發展都與他的內在生活無關。他會傾聽大雁遷徙的長鳴,因為對他而言,看大雁比看電視更重要。他會從河流里收集木柴垛,因為這樣,木柴垛便不僅僅是某個個人勞作的記錄,還是上游農場和木場裡的人們努力奮鬥的史詩。 只是,人們對風和日麗的景致再熱愛,對世外桃源的生活再嚮往,也終究敵不過對美好經濟生活的追求,擋不住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沙郡年記》中提到了當時的「最新模式」的戶外娛樂——依賴於各種機動車的現代旅遊使得荒野逐漸萎縮。而且人們在大量追求「戰利品」的過程中過度使用人工化手段,降低獵物和魚等生物戰利品的價值,同時對其他生態資源造成傷害,包括其他動物、天然植被和農作物。 遺憾的是,這種情形直到今天也沒有改善。我們熱愛自然,我們熱愛美景,卻又用我們的「熱愛」將自然的衡平之美生生摧毀。 而且,為了享受更好的經濟生活,人們瘋狂地向自然掠奪,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但是,生態環境並非逆來順受的「小媳婦」,它懂得反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對環境破壞得有多嚴重,我們承受的惡果就會有多沉重。倫敦霧事件、pm2.5濃度高,這些都是自然環境給予人類的反擊。 現在已經不是作者所說的「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可以規範人與土地以及人與土地上動植物關係的倫理法則」的時代了,甚至10多年前美國學者賈丁斯便寫過一本名為《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的著作。 今天的人們早已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沙郡年記》中的一些觀點具有高瞻遠矚的預見性,甚至在今天依然適用,譬如作者提出「自然資源保護的含義是人與土地的和諧共存。」 這個觀點鮮明地道出了人與自然之間不再是單純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和諧共存、相互依存的關係。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之間都是平等的關係。 在環境污染嚴重的今天,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重讀《沙郡年記》這本具有先覺環境倫理思想的著作,體會書中描述的那些曾經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再反思自己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犯的錯。哪怕為了人類自己,我們也應該好好地珍惜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