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苑子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沙苑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溝岸、草坡或乾草場。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江蘇、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豆科植物背扁黃芪(扁莖黃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I ex Bunge的乾燥成熟種子。在古代,本植物主產於同州沙苑(今陝西大荔一帶),並以種子入藥,故名沙苑子。
【藥材歷史考證】
沙苑子原以白蒺藜、同州蒺藜、沙苑蒺藜等名稱見載於古代本草中。《本草圖經》曰:「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采。其實味甘而微腥,綠褐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並附有「同州白蒺藜」圖。《本草圖經》曰:「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內腎。補腎藥,今人多用。」李時珍曰:「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並附有「沙苑蒺藜」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沙苑子相符。[1]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柱形,長達1m。莖平臥,單一至多數,長0.2~1m,有棱,無毛或疏被粗短硬毛,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有小葉9~25片;托葉離生,披針形,長3mm;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8mm,寬3~7mm,頂端鈍或微缺,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粗伏毛。總狀花序腋生,有3~7朵花,較葉長;
總花梗長1.5~6cm,疏被粗伏毛;苞片鑽形,長1~2mm;花梗短;小苞片長0.5~1mm;花萼鍾狀,被灰白色或白色短伏毛,5齒裂,萼筒長2.5~3mm,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花冠蝶形,乳白色或帶紫紅色,旗瓣長10~11mm,瓣片近圓形,翼瓣長8~9mm,瓣片長圓形,龍骨瓣長9.5~10mm,瓣片近倒卵形;雄蕊10,兩體;子房有柄,密被白色粗伏毛,柱頭被簇毛。莢果略膨脹,狹長圓狀橢圓形,長達35mm,寬5~7mm,兩端銳尖,背腹壓扁,被褐色短粗伏毛,有網紋,果頸露出宿萼外;種子淡棕色,腎形,平滑。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種子呈略扁的圓腎形,長2~2.5mm,寬1.5~2mm,厚約1mm。表面光滑,褐綠色或灰褐色,邊緣一側微凹處具圓形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mm。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昧。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1g,搗碎,加乙醚10ml,置溫水浴上回流10分鐘,濾過,棄去醚液。殘渣揮盡乙醚,加甲醇5ml,置熱水浴上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滴,點於層析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紫紅色熒光;再加甲醇2滴使斑點擴散,紫紅色環內有一亮黃色環。(檢查黃酮類化合物)
【採集加工】
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飲片炮製】
1.沙苑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鹽沙苑子:取淨沙苑子,照鹽水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
甘,溫。歸肝經、腎經。溫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早泄,白濁帶下,小便餘瀝,眩暈,目昏眼花,視力減退。內服:9~15g,水煎服。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本品。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