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蘆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蘆草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沙蘆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亞 目:須葉藤亞目

科:禾本科

亞 科:早熟禾亞科

族:小麥族

屬:冰草屬

種:沙蘆草

命名者及年代:Keng,1938

中文學名: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沙蘆草(shā hú lu cǎo),學名: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異名:Agropyron cristatum subsp. mongolicum ,是禾本科冰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疏叢,直立,高可達60厘米,葉片內捲成針狀,葉脈隆起成縱溝,穗狀花序;穎兩側不對稱,外稃無毛或具稀疏微毛,內稃脊具短纖毛。 沙蘆草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區。生於乾燥草原、沙地。是乾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區退化草場補播的較好材料。典型的早生植物,極耐乾旱和寒冷,並耐風沙的侵襲。生命力強,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的土質為好。 沙蘆草是良好的固沙植物,也是良好的牧草,是各種家畜均喜食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沙蘆草形態特徵

沙蘆草是 多年生草本。 稈成疏叢,直立,高20-60厘米,有時基部橫臥而節生根成匍莖狀,具2-3(6)節。葉片長5-15厘米,寬2-3毫米,內捲成針狀,葉脈隆起成縱溝,脈上密被微細剛毛。

穗狀花序長3-9厘米,寬4-6毫米,穗軸節間長3-5(10)毫米,光滑或生微毛;小穗向上斜升,長8-14毫米,寬3-5毫米,含(2)3-8小花;穎兩側不對稱,具3-5脈,第一穎長3-6毫米,第二穎長4-6毫米,先端具長約1毫米左右的短尖頭,外稃無毛或具稀疏微毛,具5脈,先端具短尖頭長約1毫米,第一外稃長5-6毫米;內稃脊具短纖毛。

沙蘆草主要變種

毛沙蘆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var. villosum H. L. Yang)與沙蘆草的主要區別在於,穎及外稃均顯著密被長柔毛;穎先端具短芒,長可達2毫米。分布於中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生於沙地。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

沙蘆草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區。生長在乾燥草原、沙地。 沙蘆草適應性很強,耐瘠薄,在石礫質山坡,丘陵坡地、砂地、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都能很好生長。主要特點抗寒、耐旱、耐風沙。在年降雨量200-300毫米的地區生長良好,是禾本科內較耐旱的牧草,困其幼苗細弱,苗的抗旱佳較差。

沙蘆草繁殖方法

單種:沙蘆草適於在乾旱草原地區或沙溫區直播或天然草場補播,乾旱地區因墒情不好,春播不易全苗,應在7-8月間趁雨季搶墒播種。播種方式以條播為宜,每畝播量1-4千克,行距一般在30厘米左右,播深2-8厘米。沙蘆草具有一定的落粒性,掉落下的成熟種子,在秋初適宜的溫、濕條件下,容易萌髮長成新植株,從而能擴大群叢並延長群體壽命,補播極易成活。

混種:沙蘆草自然競爭力強,在沙蒿和錦雞兒灌叢中,混生植株比單獨生長高得多。因此,與其它豆科牧草混播可提高產草量。如中國內蒙古烏蘭察布盟,人工栽培的塔落岩黃芪和沙蘆草混生,形成了很好的打草場。

沙蘆草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播後在適宜的條件下,一般半個月左右出苗。苗期生長慢,幼苗弱小,竟爭力不強,應及時鋤草。以後結合澆水可追施化肥。 收穫:播種當年產量低,只可收割一次。春播當年可收穫部分種子,產量高峰在第二、三年,可刈割2次,如調製乾草在開花期刈割,第二次刈割時不宜太晚,太晚影響營養積累,不利越冬。生殖枝全部變黃時收穫種子為宜,太早成熟不好,太晚易落粒影響產量。

沙蘆草主要價值

沙蘆草 沙地改良:沙蘆草是良好的固沙植物,適宜作為退化草場人工補播的草種,在沙區,是改良沙地草場比較理想的牧草。

畜牧飼料:沙蘆草不僅產量高,抗逆性強,而且草質好,營養價值高。抽穗期蛋白質占乾物質的17.7%,粗脂肪2.81%,粗纖維25.39%。開花以後營養價值逐漸下降,蛋白質為10.63%,粗脂肪2.7%,粗纖維31.02%。整個生長期內,沙蘆草莖葉柔嫩,草質良好,各類家畜四季均喜食。收種後所剩的莖稈,無論鮮飼或調製乾草後飼喂,均為家畜喜食。

參考來源

  1. 沙蘆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