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氏鹿茸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氏鹿茸草

中文名稱:沙氏鹿茸草

拉丁學名: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 ex Maxim.

科目:玄參科、管狀花目

界屬:植物界、鹿茸草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目:合瓣花亞綱、千年霜亞目

種:沙氏鹿茸草種

分布區域:產我國浙江,福建,江西(萍鄉、豐城、廬山)等省

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 ex Maxim.,玄參科鹿茸草屬多年生草本,高15-23厘米,常有殘留的隔年枯莖,全體因密被棉毛而呈灰白色,上部近花處除被棉毛外,還具腺毛。

信息

種中文名:沙氏鹿茸草

種拉丁名: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 ex Maxim.

科中文名:玄參科

科拉丁名:Scrophulariaceae

屬中文名:鹿茸草屬

屬拉丁名:Monochasma

國內分布:浙江(寧波、杭州),福建(莆田、閩侯、永泰、永泰、永安、崇安)江西(萍鄉、豐城、廬山)

命名來源:[mem. Acad. st. petersb. Ser. 7, XXIX : 58. 1881]

中國植物志:68:388[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23厘米,常有殘留的隔年枯莖,全體因密被棉毛而呈灰白色,上部近花處除被棉毛外,還具腺毛。主根粗短,下部發出之許彎曲支根,成密叢。莖多數,叢生,基部多傾臥或彎曲,老時木質化,通常不分枝

葉交互對生,下部者間距極短,僅4毫米,密集,向上逐漸疏離,相隔可達10毫米,至花序附近間距最大,可達16毫米,葉片大小,亦作相同的變異,下方者最小,鱗片狀,向上則逐漸增大,成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通常長12-20毫米,寬2-3毫米,最長可達25毫米,先端銳尖,或銳頭而有小凸尖,基部漸狹,多少下延於莖成狹稜,中脈面凹背凸,兩面均密被灰白色錦毛,老時上面的毛多少脫落。

總狀花序頂生;花少數,單生於葉腋,具長2-7毫米之短梗;葉狀小苞片二枚,長9-15毫米,寬1-2毫米,生於萼管基部;萼筒狀,膜質,被綿毛,或綿毛與腺毛相雜。管長5-7毫米。上有9條凸起的粗肋,其中4條分別通入萼齒;萼齒4枚,草質,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而先端漸尖,與萼管等長或稍長,長5-6毫米,寬1-2毫米,有時長達10毫米,寬3毫米;花冠談紫色或幾白色,長約為萼的兩倍,長15-18毫米,被少量柔毛,花管細長,近喉處擴大,瓣片二唇形,上唇略作盔狀,2裂,下唇3裂,中裂稍大,均為倒卵形,端圓鈍,多少開展;雄蕊4枚,二強,着生於花管上,前方一對較長,達7毫米左右,後方一對長約6毫米,花葯背着,微露於花冠喉部,藥2室,並行,相等,長2.5-2.8毫米,寬0.6-0.8毫米,彼此分離,長卵形,下部漸細,有一小凸尖,縱裂;子房長卵形,花柱細長,先端彎向前方,柱頭長圓形。

蒴果長圓形,長約9毫米,寬3毫米,厚2毫米,先端漸細而成一稍彎的尖嘴。花期3-4月。[2]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向陽處雜草中;亦見於馬尾松林下 。

分布範圍

產我國浙江(寧波、杭州),福建(莆田、閩侯、永泰、永安、崇安),江西(萍鄉、豐城、廬山),湖南等省。

藥用價值

全草(鹿茸草):微苦、澀,平。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感冒,煩熱,小兒高熱,風熱咳喘,牙痛,吐血,便血,月經不調,風濕骨痛,小兒鵝口瘡,乳癰,外傷出血。[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