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沔陽雕花剪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沔陽雕花剪紙

沔陽雕花剪紙,又稱「沔陽刻紙」,俗稱「花樣子」。沔陽雕花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其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既有我國南方剪紙的共有特徵,又有江漢水鄉剪紙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藝術才華與美好生活的願望。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

基本信息

中文名:沔陽雕花剪紙、別稱:沔陽刻紙、所屬:傳統民間藝術、要求: 破工精細嚴謹。

製作方法

沔陽剪紙
原圖鏈接

解放前,沔陽縣主要是傳統剪紙:一是用手剪花樣子和喜字,隨剪隨用;二是雕刻出售的花樣子。全縣有走街串鄉賣花樣子的貨郎二三百人,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石剅灣、莊屋、曾台、周邦、集木、何壩、方陳、沙灣、陳橋、馬灘;下查埠的林場、趙河;沙嘴的許家台;龍華山的雜巴灣、打字號和彭場鎮的窯灣以及城區街道等。特別是新口、窯灣和石剅灣等村,約有半數村民雕刻剪紙和賣花樣子,他們雕刻花樣子一次可刻二三十層,甚至更多,多是自產自銷。有的遠銷湖北、湖南、雲南等地,賴以養家糊口。那些藝人較多的鄉村,常被譽為「剪紙之鄉」。 在藝人的傳播下,沔陽農村剪紙繡花蔚然成風。不少鄉村把婦女擅長剪紙繡花視為心靈手巧的標誌;男家也以新媳婦的精巧刺繡和善長剪紙而驕傲。剪紙花樣,一般用於鞋、帽、枕頭、雲肩、肚兜、箍帶、領邊、褲邊、袖頭、鞋墊、帳飄、帳簾、門帘、壇口和嫁娶中的衣箱封口、彩轎封門等。剪紙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樣、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蓮笙貴子、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還有以數序表現的,如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合同春、七夕相會、八仙上壽、九路來財、十全齊美等。[1]

剪紙工具

刻刀

、藝人們使用的刻刀一般採用機械鐘錶的發條,通過加工製作而成,也有用手術刀加工製作使用。刀片用竹片夾着後,再用棉布條纏緊即可使用。

蠟盤

、蠟盤也叫雕板,又叫圓盤。其製作相當獨特,用一塊約兩厘米厚、直徑15厘米的圓形木塊,將木塊中間鏤挖1厘米厚,製成盤子形狀,盤子裡盛裝蠟、油、灰合成物。其主要成分有牛油、菜油、白蠟、香爐灰、杉樹木灰等成分按比例配製,放於鍋中加溫攪拌而成,然後裝於蠟盤中,待蠟盤冷卻後即可雕花。

白紙

、雕刻繡花紋樣,一般採用10克左右的普通白紙,有時用白色宣紙。雕刻窗花等裝飾紋樣,一般採用大紅紙或鋁泊紙(俗稱錫紙)。

書包

、用黃色牛皮紙裁成大約長52厘米、寬38厘米,成長方形對摺成一張夾層紙,每張牛皮紙的中間放一張紅紙或藍紙,用索線裝訂即成,書包做好後,再用桐油將封面、封底油兩遍,便於長久保護內頁。書包用作夾「花樣子」用。藝人們叫書包為「拖條子」。

花樣箱

、用刺杉樹木的木板做成大約高38厘米、寬26厘米、厚22厘米左右,刷上棗紅油漆。正面可嵌玻璃,玻璃內貼上「花樣子」,為了輕便,有的用漏板印上幾個字,如「保家衛國」、「勞動光榮」等,字的四周還印上花紋。箱子裡面有一個小抽屜,抽屜里放工具,抽屜下面可放五個書包,箱子系上背帶,大約2尺8寸長。

撥浪鼓

、撥浪鼓大約1尺8寸長,藝人們叫撥浪鼓為「牲口」,把鼓叫「喚筒」,把鑼叫「引繡」。撥浪鼓上的鼓皮釘有36顆鐵釘,象徵男人36顆牙,意寓說話算數。整個撥浪鼓由圓木、小鼓、小蘇鑼、鼓須、浪螺子、鐵絲環、鐵絲尖子(俗稱錨刀)組成。另需備有磨石、載針(粗鐵針)、不繡鋼夾子等 。

沔陽雕花剪紙寶瓶
原圖鏈接

基本特徵

沔陽雕花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密,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影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等特點,具有寫實兼而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既有我國南方剪紙的共有特徵,又有江漢水鄉剪紙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藝術才華與美好生活的願望。

構圖圓滿完整,造型適度變形

沔陽雕花剪紙充分運用了我國剪紙藝術語言,並在實踐中創造運用了以「圓」為特點的雕刻「紙花樣」的藝術語言。 如花樣中的「點」,有大點、小點、鏤空點、留實點,均講究呈圓形,也有橢圓形,顯得規範、美麗。花樣中的「線」,多呈彎線、弧線、S線、水波線、渦紋線,很少有直線或折線,顯得婀娜多姿、奔湧向前、旋轉、飄逸有動感。花樣構圖多呈圓形(如帽花、兜肚花等)和半圓、大半圓形(如鞋花等)。

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

其線條美也十分突出:圓潤、流暢、疏密有致,虛實相間,十分秀美。通過線條的粗細、正斜、曲圓等不同形態、不同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不同美感。如粗線有剛健、渾厚的感覺;細線有柔弱、纖秀的感覺;水平線有延伸的感覺;垂線有上升和下沉的感覺;曲線、斜線、弧線有飄動的感覺;放射線有向心、輻身的感覺;渦線有旋轉運動的感覺;圓線有外柔內動的感覺;浪線有涌動的感覺;S線有扭動的感覺等等。

色彩鮮亮醒目,黑白對比分明

沔陽雕刻花樣子,為了便於刺繡,用細白紙為主要材料,製作時以陰刻線條,鏤空小點為主要手法,作品貼在紅綠等深色綢。 [2]

剪紙的題材

沔陽雕花剪紙模板
原圖鏈接

沔陽雕花剪紙的題材也十分廣泛,多用於刺繡花樣,亦用於喜慶活動,作禮花、喜花,表達祝福之意,深受江漢平原地區人們的喜愛。在沔陽雕花剪紙最繁榮的新中國成立初期,藝人曾達300多人,並成立了雕花剪紙工藝社。1953年,由陳由明、楊長發創作的《八仙圖》曾被選送到巴黎「世界博覽會」參展,在東歐八國巡迴展出,並出口到東南亞、歐美各國,作為贈送給海外友人的文化禮品。2008年,沔陽雕花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溯源

沔陽剪紙」在海內外小有名氣,剪紙雕花在這塊土地上不知流傳了多少年代。 其歷史的悠久,從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磨製石鏟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紋來看,不難找到剪紙鏤空與雕刻工藝的淵源。猶有關於剪紙歷史的傳說,在仙桃剪紙老藝人中更是代代相傳。 沔陽雕花剪紙藝人歷尊「西陵聖母」,為雕花與刺繡的始祖。相傳軒轅黃帝的正妃嫘祖,是遠古時代宜昌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勞、聰慧、俊俏的姑娘。她不僅協助軒轅黃帝完成了統一華夏大業,而且發明了植桑養蠶(被後世尊為「蠶神」)、織綢製衣,還發明了剪影繡花。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嫘祖野遊,坐在一棵大樹下歇涼,她忽然發現,樹上花、葉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頭上很美。於是令隨從拿來綢巾和木炭條,將花和葉的影子輪廓勾畫出來。回宮後,製成花樣子,繡花於鞋頭。得到軒轅黃帝和大臣們的讚美。繡花鞋經嫘祖一穿,宮娥彩女都學着剪影繡花。這便是中國剪紙工藝之始。此後,剪紙從宮內到民間,流行於荊楚大地,乃至全國。特別是漢代造紙術問世之後,剪紙日趨繁盛,沿傳至今。 沔陽屬荊楚地區,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即有記載,荊楚人於正月初七「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或戴之頭鬢。」唐李商隱《人日》詩也 有「鏤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 之說。 無論,「 鏤金」、「剪彩」,皆 「剪紙」之工藝也,早就在民間流傳,與荊風楚俗結下了不解之緣。 仙桃市(原沔陽縣),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位於長江、漢水之間。地理坐標為東徑112°55′-113°49′,北緯30°04′-30°32′之間,東接武漢,西連荊州,南臨長江,北依漢水。縣境東西兩端最大橫距7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公里,總面積2538平方公里。全境無山,亦無丘陵,膏原腴野,一馬平川。江河縱橫環繞,湖泊星羅棋布。漢江流於北,東荊河繞於南。全境平均海拔27.5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沿河高,濱湖低,地形為東西寬、南北窄,狀如飛翔彩蝶。全市轄15個鎮、10個農林牧漁場、3個街道辦事處,國土面積2538平方公里,總人口148萬。全市除5000人為回族等6個少數民族外,余皆漢族。 仙桃市是古雲夢澤腹地,境內有旱田地區、水田地區和旱水插花地區。旱田地區一般田少人多,窮人無田地多以各種手藝謀生,其中從事學雕花剪紙賣花者眾。所以,仙桃「剪紙之鄉」一般在旱田地區,而祖傳幾代和一家多人從藝的「剪紙之家」、「剪紙世家」又在「剪紙之鄉」居多,這是沔陽民間雕花剪紙藝人之所以較多而集中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因素。仙桃的過去,十年淹九水,加上戰亂頻繁,歷史文化典籍,保留下來的幾乎為零。除了清朝的幾幅剪紙和民國年間的花樣子之外,再難覓尋仙桃剪紙的歷史蹤跡。

仙桃雕花剪紙
原圖鏈接

解放前,沔陽縣主要是傳統剪紙:一是用手剪花樣子和喜字,隨剪隨用;二是雕刻出售的花樣子。全縣有走街串鄉賣花樣子的貨郎二三百人,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石剅灣、莊屋、曾台、周邦、集木、何壩、方陳、沙灣、陳橋、馬灘;下查埠的林場、趙河;沙嘴的許家台;龍華山的雜巴灣、打字號和彭場鎮的窯灣以及城區街道等。特別是新口、窯灣和石剅灣等村,約有半數村民雕刻剪紙和賣花樣子,他們雕刻花樣子一次可刻二三十層,甚至更多,多是自產自銷。有的遠銷湖北、湖南、雲南等地,賴以養家糊口。那些藝人較多的鄉村,常被譽為「剪紙之鄉」。 清朝中葉,長埫口莊屋的楊保清師傅技藝高超,徒子徒孫遍及天(門)漢(川)沔(陽)三縣,被藝人擁為天漢沔花樣同業公會會長。全縣的藝人把嫘祖敬奉為剪紙的鼻祖,尊稱為「西陵聖母」。每年中秋節聚會參拜,並交流剪紙技藝、互換花樣新作、訂立行規、統一價格,還吃祭祀酒。

在藝人的傳播下,沔陽農村剪紙繡花蔚然成風。不少鄉村把婦女擅長剪紙繡花視為心靈手巧的標誌;男家也以新媳婦的精巧刺繡和善長剪紙而驕傲。剪紙花樣,一般用於鞋、帽、枕頭、雲肩、肚兜、箍帶、領邊、褲邊、袖頭、鞋墊、帳飄、帳簾、門帘、壇口和嫁娶中的衣箱封口、彩轎封門等。剪紙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樣、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蓮笙貴子、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還有以數序表現的,如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合同春、七夕相會、八仙上壽、九路來財、十全齊美等。有的剪紙頗具時代特色,如反映封建社會的狀元、榜眼、探花「打馬遊街」,「漁樵耕讀」;辛亥革命時期的「推翻帝制」,「三民主義」等。新中國成立後,藝人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貫徹「雙百」方針,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縣文化館美術幹部陳由明根據黨的政策,鼓勵藝人們推陳出新,大膽創作,出現了一批讚美新生活的花樣,如壋枕花樣有「土地改革」、「翻身作主」、「婚姻自由」、「尊婆愛媳」、「生產模範」、「共同富裕」、「厲行節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等,這些剪紙富有新的生命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仙桃剪紙的一次大變革。 [3]

藝術瑰寶

雕花剪紙牛
原圖鏈接

藝術瑰寶雕花剪紙是湖北仙桃市一種獨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它以豐富的構思、圓滿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工藝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一朵藝術奇葩。

據《沔陽縣誌》記載,沔陽剪紙在明末清初就以構圖勻稱、雕工纖細形成風格,當時的民間藝人多用一種斜口雕刀,在樣圖下重疊一、二十層紙,擺在臘板下刻出花樣來,作為婦女刺繡底樣。由於沔陽雕花剪紙創造了眾多的平面造型藝術,在各種工藝美術的裝飾圖案設計方面都可以尋找到雕花剪紙藝術的縮影,使其具有實用工藝美術的特殊價值和重要意義。

沔陽雕花剪紙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首先畫草圖就注重借鑑年畫題材,吸收了國畫線描的手法,汲取裝飾畫的簡化、誇張、變形等造型特點,運用花鳥畫的結構和書法的形式,達到版畫黑白灰分明的效果。嚴格的臘板製作技術保證了雕刻時刀法流暢,線條優美。

沔陽雕花剪紙與其它地方的剪紙相比較,主要在刀法上獨具高超技藝,歷代雕花藝人從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一套日臻完備的妙招,講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順,開片要嚴,行刀要勻」。陽刻、陰刻、隱點隱線等技法的應用,也使雕刻出來的花草樹木、人蟲鳥獸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成為廣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美術珍品。2009年,由仙桃市群眾藝術館精心選送的《十二花扇》、《花樣子》等10多件沔陽雕花剪紙作品,在「挪威湖北周」甫一亮相,立即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極大興趣,成為諸多文化交流活動的一大亮點。

沔陽雕花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構圖精美、雕工精細,如同白描一般而獨具一格。郭沫若曾作過這樣評語;「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藝術語言豐富,是中國楚文化的活態見證。沔陽雕花剪紙曾在東歐參加巡展,這次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第一次向北歐人民展示了仙桃民間文化獨有的魅力。[4]

剪紙分類

沔陽剪紙寶瓶
原圖鏈接

沔陽是水鄉澤國,民謠曰:「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這既是水患頻仍的悲歌,又是湖鄉富饒的寫照。在這裡剪紙藝術根生葉茂。其民俗剪紙可分為婚俗、喪俗、服飾、宅居裝飾、歲時節令五類。

婚俗剪紙

自古人生重禮儀,對婚俗尤為重視。結婚被人們視為"終身大事",剪紙在其中應用也最為廣泛。結婚時,男方要舉行"告祖"儀式(俗稱行大禮),向列祖列宗稟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擺10碗葷菜,每碗菜上覆蓋紅雙喜字剪紙,再插柏樹枝於菜碗之中,意即:松柏長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順遂。堂屋正中牆壁上懸掛巨幅奪目的鮮紅雙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的剪紙,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金魚鬧蓮、鳳穿牡丹、連(蓮)生貴子等等,分別貼於大門、洞房門及玻璃窗戶上。此外,男方過禮的豬肉、魚、酒等一切禮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蓋有紅喜字。還有衣箱封口和彩轎封門用的紅喜花。 傳說彩轎(又名花轎),古時候是不封門的。自從《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故事出台後,為防止類似事情發生,沔陽民間就興起彩轎封門來。不僅貼喜花剪紙,還要上銅鎖,以保新娘的絕對平安。新娘在娘家辦嫁妝時,繡的壋枕、圍裙、襪底、雲肩、花鞋等繡品。都少不了剪紙花樣的裝飾。一般來說,繡花辦嫁妝,姑娘們特別重視,因為它是姑娘們心靈手巧的見證。結婚新人入洞房後,親友們特別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鬧房時,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繡品,評議欣賞,有如新娘舉辦的一次個人剪紙和刺繡展覽,使參觀者大飽眼福。

喪俗剪紙

昔日,沔陽流行請道士為亡人做道場的陋俗,即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執引路幡,有節奏地擺動,口裡念念有辭,揚言為死人招魂、引路。在道土的法衣上繡有壽字和浮雲、蓮花、萬字格等花樣;引路幡全系縷空的長條形素色紙剪貼而成,上有三角形紋樣,下有二方連續花邊及篦齒紋的垂須。中段有寶相花。婦女死後,家人要給她穿繡花鞋。鞋上繡"一蟾一鶴",或者是"雙狗喝血"。據說,只有如此。才能讓死者順利抵達陰曹地府。

服飾剪紙

俗話說"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可見服飾之重要。沔陽人尤其是婦女、兒童在豐收之年特別重視服飾的美化,因此繡花用的花樣需求量很大。據載,解放初期,全縣賣花樣的貨郎就有一百幾十人。剪紙內容豐富多彩,如老嫗頭帶的勒子,腳穿的花鞋;中青年婦女用的圍裙、繡花鞋、包被堂心、襪底、手帕;兒童的獅子帽、虎頭鞋、長命鎖、涎兜、香包(又稱香囊)、繡花衣褲;青壯年男子的布草鞋、拖鞋、鞋墊、箍帶等均有繡花。花樣子多系祈福、添壽、發財、喜慶、愛情、多子、辟邪、消災等吉祥內容,如富貴有餘、多福多壽、松鶴延年、長命百歲、荷花鯉魚、金玉連發、一本萬利、百事如意、丹鳳朝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還有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合同春、七夕相會、八仙上壽、九路來財、十全齊美等。人們特別重視兒童服飾,花樣品種甚多,如獅子帽、虎頭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獅於那樣勇猛;象老虎那樣虎虎有生氣;象荷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願五毒化為香包,叫長命鎖保平安,讓孩子長命百歲,足見慈母愛子之心。 服飾繡花剪紙,根據着衣者的年齡、身份和用途不同而異。計有嫁衣、壽衣、嬰兒服等,其表現手法趨於程式化、常見的花樣有團花、角花、領花、胸花、袖口花、鞋頭花、鞋邊花、帽頭花等。婦女們剪紙以技藝高超為榮,男家也以新媳婦的精巧刺繡和善長剪紙引以為驕傲。

宅居裝飾剪紙

它是人民群眾憑藉自我生活感受經驗和對美的追求,創造出的樸素大方的民間剪紙藝術。剪紙在宅居裝飾的運用,體現了民俗生活中平民百姓的審美心理。沔陽除窗花剪紙外,還有門帘花門鼓花帳檐花、帳飄花、壋枕花、頂棚花等等。

歲時節令剪紙

每年春節,除舊布新,換上新的剪紙,其圖案內容大都由吉祥詞語或圖案組成。常用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企盼,從而使其審美情趣得到滿足。除了常見的「年年有餘」、「四季平安」、「萬事如意」、「鹿鶴同春」之外,亦在神櫃四扇門上貼「福」、「祿」、「壽」、「喜」(或配以圖案)。也有的在神櫃兩旁貼「福」、「壽」或「五福捧壽」剪紙。   === 元宵節 === 俗話說「年小月半大」,沔陽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糰子」的風俗,最熱鬧的是 賽花燈。彼時是剪紙藝人們大顯身手的極好時機。花燈上多有剪紙吉祥圖案,尤其是走馬燈上,四季花鳥、各種人物故事,如劉海砍擦、八仙過海、文王訪賢等,百看不厭。  

三月清明節

、 俗稱「踏青」,家家上祖墳。在墳上插吊錢(用白紙剪成鏤空的長條形狀,近似引路幡,中間剪有內方外圓的銅錢圖案),表示對先輩亡人的懷念。在時人心目中,凡是墳上插有吊錢的,說明死者家裡有後人,且講孝心。否則即是後人無孝心或絕了後塵。民間曾流傳道:「養兒不祭祖,猶如餵豬狗」。可以說,除文化革命時期之外,沔陽清明節祭祖一貫盛行。 

四月二十八

、 城隍菩薩的生日。沔陽縣城一帶民眾做城隍會。前面抬城隍菩薩遊街,後面緊跟獅子、龍燈、高蹺、採蓮船以及各店鋪扎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面盔的「急腳子」。最引人注目的是「舉天星」,即用一丈五尺長的竹竿,底部用棍捧紮成架子,以防止傾斜。竹竿頂部置一小座椅,上面坐有不足一歲的嬰兒兩名,穿古戲服裝,扮演戲劇和「故事」角色等。多僱傭貧窮人家的小孩裝扮,由人們抬着出遊。坐在上面的嬰兒穿的古戲服以及踩高蹺的人物服裝上均有繡花,採蓮船及各種"故事"中均有剪紙圖樣。  

五月端陽節

、 農曆初五為小端陽,十五為大端陽,二十五為末端陽。民間有五月端陽,諸神下凡帶來災難,毒氣大的傳說,必須高度重視驅邪避災,因此給孩子們額上擦雄黃,家裡門角落。 豎艾草,煮棕子的鍋里放蒜坨,以之解毒、消災、去疾。還給孩子們胸前掛香包(囊)。香包上繡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禦一切毒氣。表達了家長願孩子清吉平安的審美意識。 

鬼節七月初一鬼門開

、十五鬼門關。各家各戶都要給亡人燒紙錢和「袱包」,「叫飯」。據說那些孤魂野鬼若無人管,就會在四鄉害人。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錢人家出錢,請道土做齋。煮稀飯潑灑在野外,供野鬼們吃。夜裡,還要放路燈與河燈,將扎的紙船和蠟燭、紙錢在河邊一起燒掉。「紙船明燭照天燒」,意即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們回陰曹。道土穿的法衣上有繡花用的剪紙寶香花、萬字格、壽字等圖案;河燈、路燈,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狀,中間點的油燈;扎的紙船上也少不了剪紙花樣。[5]

代表作名錄

2010年 8月19日,從北京傳來喜訊,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證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市沔陽雕花剪紙作為「中國剪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文化部部長蔡武等領導出席頒證儀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貴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頒證儀式。這是建市以來,我市文化藝術品種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 沔陽雕花剪紙是我市一門獨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早在1953年,由陳由明、楊長發創作的《八仙圖》曾被選送到巴黎「世界博覽會」 參展,在東歐八國巡迴展出,成為當年沔陽出口創匯之始。1994年,我市成立仙桃市剪紙學會。2006年,沔陽雕花剪紙成為我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通過文化部門積極申報,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2009年,由我市選送的《十二花扇》、《花樣子》等10多件剪紙作品,應邀參加在挪威舉辦的文化對外交流活動,倍受外國友人關注。2010年2月,彭場鎮窯灣村剪紙藝人翁吟樵應邀到澳門獻藝。沔陽雕花剪紙的「申遺」成功,標誌着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也使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上升到了國際保護的平台。據調查,目前我市民間健在的剪紙藝人達200餘人。

保護傳承

仙桃市文化部門在進行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發現,傳統的沔陽雕花剪紙技藝傳承無人,流散於民間的大量珍貴藝術品實物和資料瀕臨消失。 家住長埫口鎮集木村的胡敬先老人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雕花藝人,他談起早年從師學藝的經歷仍然充滿了激情,回憶起當年走村串戶叫賣花樣的情景感慨萬千。 年屆花甲的高培坤老人是著名老藝人楊長發的高徒,是目前在世的雕花剪紙藝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如今從事廢舊鋼鐵回收,過去剪紙,現在撿鐵,高培坤顯得很是無奈。 據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市曾成立專門的雕花工藝社,沔陽雕花剪紙以《八仙圖》的製作為代表出口海外,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沔陽雕花剪紙輝煌一時,與大部分民間藝術一樣,隨着社會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和雕花剪紙藝術的衰落,這一民間藝術瀕臨失傳。針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市成立了仙桃市民保中心,着手對包括沔陽雕花剪紙藝術在內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並制定相應的保護計劃和落實保護措施,以更好地將這些民間藝術傳承發展。 據悉,早在1953年,沔陽剪紙就進入了國際市場。沔陽剪紙的代表作《八仙圖》曾被選送到東歐八國展覽,並獲銀質獎,法國《歐羅巴》雜誌作了刊載。當年底,北京國際書店先後兩次到沔陽訂購《八仙圖》78000套。1982年,武漢電視台還專門拍攝了《沔陽剪紙》紀錄片。在成都舉行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沔陽剪紙以其豐富的構思,圓潤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工藝深受海內外遊客矚目。 雕花是仙桃人對剪紙的俗稱。剪紙作為傳統的裝飾藝術起源已久。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沔陽地區就有年節時剪彩帛為人形或鏤金箔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以表達迎接新年的吉慶氣氛。仙桃剪紙的傳統作品有鞋花,枕頭花、兜兜花、門窗花等,一般採用紅、白單色紙雕刻,色彩鮮艷,裝飾性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目前,仙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市剪紙學會、長埫口鎮雕花剪紙陳列館通過搶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藝人使用過的刻刀、蠟盤、花樣箱、花樣包、貨郎鼓及原生態「花樣子」3萬多件,以及根據花樣子繡出的鞋、帽、枕頭、門帘等實物。 2008年6月,「剪紙(仙桃雕花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相關視頻

沔陽雕花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片

沔陽雕花剪紙雕刻細膩堪稱一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