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沐溪鎮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轄鎮,縣府駐地。唐為沐源鎮。宋名沐川寨。1916年改沐川鎮,1942年更名中城鎮,1955年改城關鎮,1958年與三新、永民兩鄉合併建幸福公社,1963年復置城關鎮,1981年更名沐溪鎮,1992年史村、金星、五里3鄉併入。位於縣境東南部。海拔高度:394米。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樂山市調整市中區等8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0號):撤銷幸福鄉和建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沐溪鎮管轄,沐溪鎮人民政府駐濱河南路198號。[1]
城鎮簡介
截止2003年底面積96.5平方公里,人口3.6萬。國道213線、縣道、鄉道縱橫境內。轄16個村委會和建設、中橋、梨園、交通、文化、工商6個居委會。鎮內企業有建材、印刷、服裝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等。境內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永濟橋。
社會事業
2008年在沐溪鎮圍牆村建設了100公頃的縣城水源涵養林,主要樹種有榿木、柳杉、水杉、水竹等,極大地提高了縣城生活用水質量。
人文風景
四川省沐川縣沐溪鎮沐溪河上有一座古橋,當地人稱它為"涼橋"、"風雨橋"或"斷橋"。據悉,該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長約58米、寬2.8米,已被四川省樂山市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沐川自古以來交通不便,傳說當地百姓為了在沐溪河上建一座橋,把家裡的錢財都拿出來,也只修成一大半,這成為今日沐溪河上僅有的一座"斷橋"。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30份。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1060元(人均1.84元),有固定資產9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城鎮建設
沐溪鎮仁厚村黨支部緊緊圍繞"雙創"目標,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戰鬥堡壘作為,以協調服務為保障,帶領全村群眾在奔小康的路上闊步向前。該村繼2003年被市委評為基層調解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被全國計生協會評為計生工作先進單位後,今年"七一"前夕,該村黨支部又被縣委表彰為先進黨支部。
仁厚村黨支部有34名黨員,在支書黃文清的領導下,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群眾,緊緊圍繞"調整產業結構,壯大支柱產業,實現富民強村"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推進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為適應新時期農村工作的要求,帶領群眾奔小康,村"兩委"一班人認真學理論、學科技、學經營管理,全方位提升素質,不斷增強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充分發揮村級班子的整體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使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為整合優勢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村黨支部創新思路,多舉措實現政策資源、本土產業資源和引進資源的共享。首先對村集體茶場進行公開競標,實行承包經營,使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000元。全村發展3畝以上茶園的農戶有240戶占60%。為謀求全村茶葉產業的更大發展,2002年又引進業主開發,動員253戶群眾進行土地使用權流轉,建立"一枝春"無公害優質茶園基地1000畝,全村實現流轉和務工收入20多萬元。還積極爭取坡改梯工程改造頂目,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圍繞科技興林興畜,完成造林栽竹3000畝,茶葉2500畝,發展養豬、養羊、養鴨、養魚大戶30多戶,其中養殖規模戶10戶,帶動全村種養殖業快速發展。利用地處城郊優勢,實現離土不離家進城務工,人員達300人。通過以上產業的調整,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在科技興農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寬。
在村支部的領導下,該村還經過"一事一議",採取群眾投勞集資、政府補助、爭取贊助的辦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近年來,該村修建了4條9公里村組公路,實現了組組通公路目標。改建村衛生站和400平方米村小校舍,改善了群眾教育環境和醫療條件。全村還開通加密閉路電視400戶,安裝了程控電話300多部,方便了群眾生活,讓村民享受到現代文明發展的成果。
該村黨支部還加強陣地建設,建成占地200㎡的活動陣地,設置了村兩委辦公室、計生室、多功能活動室,配置全新的辦公設備和遠程教育設備,規範村幹部座班制,發揮陣地服務功能。建立農民學校,落實兼職教學隊伍,根據村民需求圍繞茶葉、林竹、種養殖、營銷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示範培訓學習10餘次,增強農民科學種田意識,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