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沉睡百萬年
圖片來自dreadcentral

沉睡百萬年》是一部於1987年上映的美國恐怖片,由約翰·卡本特執導與撰寫劇本,為卡本特執導「啟示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為1982年的《突變第三型》,第三部則為1995年的《戰慄黑洞》。

電影由唐納·普萊森斯主演,並定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美國上映。

目錄

劇情

故事敘述一位天主教神父(唐納·普萊森斯)飾 奉看管一個被封印在綠色柱狀容器中的惡魔,有天經由一位教授朋友及其學生的協助,神父讓他們對這個綠色柱狀容器做些測試,發現被封印在裡面的很有可能是撒旦之子,他們還解讀出一個預言,當惡魔甦醒解開封印後,「祂」也將會釋放自己的父親撒旦,而裡面的惡魔已經開始騷動起來!神父與教授和這群學生,必須在遭惡魔變成吃人殭屍前,阻止撒旦之子的覺醒![1]

製作

卡本特在理論物理學原子理論研究中得到靈感。他回憶說:「我認為創造某種極端邪惡是非常有趣的,並將與物質和反物質的概念結合。」這個想法最終發展成為《沉睡百萬年》的劇本,將是第一個與埃利斯·庫珀的合約,卡本特每張照片分配了300萬美元完整的創意塑造。

執行製片人謝普·戈登也是歌手埃利斯·庫珀的經理,並建議庫珀錄製一部電影的歌曲。卡本特也把庫珀當作劇中的無家可歸的殭屍之一。 庫珀允許他的舞台表演中的「刺穿裝置」被用在庫珀的角色殺死埃齊森的場景中。庫珀為這部電影寫的歌曲,也被命名為《沉睡百萬年》,可以在同一個場景中聽到埃齊森的耳機正在播放該歌曲。

卡本特與以前一起工作過的人,包括黃自強,丹尼斯·鄧和唐納·普萊森斯。 本電影為彼得·詹森為卡本特拍攝演出的第一部電影,之後將成為卡本特的常客演員之一。

這部電影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與其結合變形格式造成了很大的扭曲效果。

卡本特寫了劇本,但被認為是馬丁·奎特馬斯隨著英國教授的機構(克奈爾大學)的名字,向英國電影電視作家奈傑爾·克奈爾和他最著名的人物伯納德·奎特馬斯致敬。這個故事的特徵是與克奈爾有關性的元素,包括與古代邪惡力量的對抗(奎特馬斯的無底坑和奎特馬斯電視劇)、未來的消息(The Road)以及超自然(The Stone Tape)的科學調查。克奈爾對此表示不滿,擔心觀眾可能會相信他與影片有關。他曾為1982年的電影寫了《月光光心慌慌3:巫法巫天》的劇本,但是他堅持認為,他的名字已從信用度中被刪除,因為沒有了他的批准,董事長湯米·李·華萊斯居然對劇本進行了廣泛的修改。

「丹弗絲」這個名字也是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的《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主要角色之一的名字,伴隨著敘述者在他的旅途中通過該電影中同名的山脈,顯然看到敘述者在離開時想念的東西。

《沉睡百萬年》的海報是由負責印刷生產的供應商Rod Dyer的亨利·羅森塔爾(Henry Rosenthal)創建和設計的。[2]

根據卡本特在DVD音頻評論中的描述,後期製作是在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華特迪士尼影城完成的。

在邁克爾·多伊爾接受采訪時,在2012年11月號的《Rue Morgue》,約翰·卡本特透露,他是如何在《沉睡百萬年》中創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幻排列,特別是一個陰影從教堂門口出現的一段。卡本特首先用攝像機拍攝了這個人物(由演員傑西·弗格森演出)的動作,然後在「電視機上重新拍攝」,使片段變得特別奇特怪奇,有點像脫臼的感覺。多伊爾還提醒卡本特,導演本人提供無形的聲音,講述每一個人的夢想。

反響

《沉睡百萬年》獲得的評價兩極。爛番茄基於24篇評論上,新鮮度58%,平均得分5.6/10,觀眾新鮮度60%。有些影評人認為該片的角色不討喜,整體風格俗氣;但也有人認為卡本特和他的團隊打造了引人入勝的恐怖驚悚片。

2004年,吉姆·愛默生認為,《沉睡百萬年》是部被低估的恐怖片,儘管有些笨拙,但超現實主義的影像的真實感相當巧妙[3]

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總計為1410萬美元,對比300萬美元的成本來說可謂成功。

參考文獻

  1. 沉睡百萬年Prince of Darkness. nkps. 1970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7). 
  2. Murray, Andy. Into the Unknown: The Fantastic Life of Nigel Kneale (paperback). London: Headpress. 2006: 158. ISBN 1-900486-50-4. 
  3. Emerson, Jim (October 14, 2004). "The critics were horrified!!!! 4 undervalued scary movies on DVD" Template:Wayback. RogerEbert.com. Retrieved 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