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荃(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荃(清朝官員) 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九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卒諡文恪。學行醇潔,書法尤有名。他工書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間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

人物生平

沈荃(1624-1684年),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江蘇華亭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卒諡文恪。著有《充齋集》行世。為人經述深湛,喜獎拔後進,頗為時重。工書法,宗法米、董二家,深得康熙帝賞識,嘗召至內廷論書,"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方苞《望溪集外文》)為康熙帝書法代筆人之一。《江南通志》評:"荃學行醇潔,書法尤推獨步。" [1]

史籍記載

沈荃之所以別號充齋,是因為"為講充實之為美,數句有省,遂以充齋自號。"順治九年(1652)沈荃是壬辰科漢榜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殿試時,是科首題,為《君子有大道》二句,次題是《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章,第三題是《經正則庶民興》。會元程可則,字周量,廣東南海人,參加殿試時,因應對不合朱熹注釋而被除名。探花沈荃書法沈荃自年幼聰敏好學,博學多覽,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廣知天下事。家居艾家橋東,是苦節先生後裔。他的父親沈紹曾,世居泖濱,有孝行。沈荃幼年喪父,服侍母親極為孝順。沈荃以江南青浦籍,登順治九年一甲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

據記載:沈荃授翰林院編修後,順治帝選定沈荃作為河南大梁道副使。期間,許州、穎州地段瘋狂劫掠的強盜董天祿、牛光天之流成為一方之害。沈荃督促出兵捕獲,盜匪四散逃竄,地方上得到治理。在禹州又派遣官兵捕快,直搗殺人劫財的賊窠倚竹園。挖出屍首十餘具,將盜賊全部按律處決。被解救者中有一個是無後代老生的小妾,那個妾已有身孕,因與傭人通姦而私奔,被盜賊捉住,盜賊殺了傭人,藏匿那個小妾。沈荃捕盜賊時捉得那小妾,已置獄中且生下兒子,沈荃招呼老生來,將他的兒子給與他,那個小妾依法治罪。老生跪下叩頭說:"使我得有後者,沈公!" 沈荃緝盜護民,很得民心,不久,沈荃被提升為按察使。他上任後就啟奏說明:徵集所用宅第、府驛,受累疲苦,請拔給銀兩;飼養兵馬,討擾數個縣府,請下旨給大縣五六百石,小縣三四百石糧倉儲;因開封黃河況口,官吏分散,請將開封鄉試暫時移到輝縣舉行,並請撥錢糧修復開封城;河南土地貧脊不等,一樣繳納錢糧不妥當,請降旨按地納糧;另外,奉旨兵員缺額不補,不付派用;請下旨募招兵員,補足差額,維持兵額在一萬二千名等等。經順治帝交部議准予,而後施行。?康熙元年,老人先後辭世,沈荃回鄉丁憂。康熙六年,沈荃丁憂服滿,授直隸通薊道員,因受人牽連,鐫二級。康熙九年,授浙江寧波府同知。未等到上任,特召沈荃,書寫各體書法,很稱康熙帝心意,下詔官復原職,留在內廷。康熙十年,特旨召見,授以四品頂戴,補翰林院侍講,在南書房值班。康熙十一年,沈荃典試江浙。累遷禮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曾疏言列出閣四事,轉為侍讀。康熙十二年,充任日講起居註定官。康熙十三年,沈荃升為國子監祭酒。康熙十五年,改任詹事府少詹事,次年,沈荃升為詹事。康熙"十六年四月初十,上(指康熙帝)御弘德殿,諭喇沙里:'爾可同詹事沈荃於乾清門候召'少頃,傳沈荃入懋勤殿,命沈荃書'忠孝'二大字及'正大光明'四字行書一幅。"康熙帝在內殿賜沈荃坐,可見,沈荃以書法深得康熙帝寵遇。?康熙十八年,天大旱,康熙帝尋求進諫消除旱象的好辦法。當時新改舊例,流放發配地變為烏喇。沈荃偕同項景襄侍郎一起上奏:烏喇遠離蒙古三四千里,那裡非常寒冷,人、畜大多凍死。既然罪不當死,才會遣放,而又流放到必死之地,請最好仍按舊例。並奏言:這樣感動上天,三日必定會下雨。康熙帝反問:"能保證嗎?"沈荃答:"可以保證。"康熙帝又問:"如果你所說的三日不下雨,怎麼辦?"項侍郎不敢再說話,趕緊退後一步,返回班列。沈荃依然堅持己見,並且說:"若此議頒行,三天內不下雨,甘願承擔欺君罔上罪。"朝廷上的九卿官員全以為聽錯了,大吃一驚;康熙帝也臉色大變,命令沈荃第三日到午門等候下雨。第三天,沈荃在烈日下跪在午門外,身子直挺挺地祈雨,康熙帝也在乾清門端坐等候,連午膳也不吃了。有些關心沈荃的人勸他,趕緊免冠自責,前去謝罪,請皇帝回宮,只要不死,求得落個削職為民罷了。要是到天黑了,再不下雨,皇帝一怒,就是殺頭的罪過。沈荃不作答,一動不動。下午兩點多鐘,忽見一片烏雲從東方而來,頓時風雨雷電交加,一剎那,傾盆暴雨從天而降,雨量多達一尺。

個人成就

沈荃與董其昌是同鄉, 自幼即傾慕董書,並以之為其書學的基礎,極得董書的筆法特點與風神。愛好董其昌書法的康熙皇帝曾向他學習書法,或者說是他專習董書而影響到康熙皇帝對董書的偏愛。據記載,在康熙皇帝向他學習書法時,他每每能夠"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好學的皇帝,則十分感慨, 並賞賜良多。康熙曾對李光地說:" 朕初學書,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時下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而且,"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後"。因此朝野間盛行董書,成為了一時風尚。與沈荃同時,還出人稱"康熙四家"的姜宸英和汪士鉉、何焯與陳邦彥,他們皆以董書為主,又兼取晉唐或者宋米芾書法。

沈荃存世書法墨跡較多,楷和行、草書都有,以楷、行書最多。沈荃存的楷書,比如《錄陸平原燕居課軸》,雖為楷書,結字卻是以欹側中求平正為主要特點,而且行距頗疏,筆法溫潤,是從董書中繼承和演化而來。沈荃存的行書,大體如楷書行化,或參以米書縱逸丰姿特點。草書作品比如《臨自敘帖軸》,雖說是臨懷素草法,其實仍是董其昌小行草書典型面貌,很難看出有《自敘帖》草法。自董其昌之後,一些臨帖作品不過是錄書其文字,以作為一時創作契機,並非認真對待其臨習得似與不似。這點,沈荃也是在仿效董其昌。雖然如此,沈荃書法也只是貌似董書,因為他書法過於溫厚圓鈍,雖可稱之為秀雅,但卻缺少董書空靈生氣。沈荃存的書法能成為宮廷御用書法,成為適應科舉制度干祿書體,必然是只注重形體表現,而且缺乏神采的。即便是善書康熙皇帝,也未能脫此弊端。

書法解析

沈荃存世的書法墨跡較多,楷、行、草書都有,以楷、行書最多。他的楷書,如《錄陸平原燕居課軸》,雖為楷書,結字卻以欹側中求平正為主要特點,且行距頗疏,筆法溫潤,是從董書中繼承、演化而來。他的行書,大體如楷書的行化,或參以米書縱逸丰姿的特點。草書作品如《臨自敘帖軸》,雖說是臨懷素草法,其實仍是董其昌小行草書的典型面貌,很難看出有《自敘帖》的草法。自董其昌之後,一些臨帖作品不過是錄書其文字,以作為一時的創作契機,並非認真對待其臨習得似與不似。這點,沈荃也在仿效董其昌。雖然如此,沈荃的書法也只是貌似董書,因為他的書法過於溫厚圓鈍,雖可稱之為秀雅,但卻缺少董書的空靈生氣。他的書法能成為宮廷御用書法,成為適應科舉制度的干祿書體,必然是只注重形體表現,而缺乏神采的。即便是善書的康熙皇帝,也未能脫此弊端。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