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復(清朝文學家)

沈復 (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


基本信息

本 名 沈復 出生地 長洲,今江蘇蘇州
別 稱 沈三白 出生時間 1763年
字 號 字三白,號梅逸 去世時間 1832年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作品 《浮生六記》
民族 漢族 主要成就 文學家

簡介

沈復 (1763年-1825年以後),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作家、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記載。

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1]

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生平

少年隨父遊宦讀書,奉父命習幕,曾在安徽績溪,上海青浦,江蘇揚州,湖北荊州,山東萊陽等地做幕僚。中年經商。沈復平時好游山水,工詩善畫,長於散文。除《浮生六記》外,詩稿散佚,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題畫詩數首。

《浮生六記》

簡介

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系沈復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浮生如夢,為歡幾何"的感慨。

《浮生六記》原有六記,現存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已失傳.以樸實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對照,真切動人。

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讚譽。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此書作跋,稱讚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記》以及別的書正是採用"前序後跋"的手法。

特點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五月至十月著《浮生六記》自傳體小說。

作者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陳芸志趣投合,伉儷情深,願意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作者繼宋代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及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之後,在《浮生六記》中以較長的篇幅記述了夫婦間的家庭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實屬稀見。書中對山水園林、飲食起居均有獨到的評述。[2]

清道光年間,楊引傳在蘇州冷攤上得到此書手稿,其時後兩記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之寫跋,稱讚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光緒三年(1877)楊引傳交上海申報館以活字版排印,距成書已70年。1935年世界書局出版的《美化名著叢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記》,所補兩記均是偽作。

內容概要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幼時記趣

幼時記趣 沈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卷二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iang通「僵」,僵硬)。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讀li(四聲)鳥鳴)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hè山溝或大水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童趣》/《閒情記趣》譯文

我回憶童年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的看見最細微的事物,只要見到微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查看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傍晚,蚊群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我私自把它們比作一群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那有時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變成鶴了;我抬頭看,脖子因此而變得僵硬。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的帳子裡,慢慢的用煙噴它們,讓它們衝着煙霧鳴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白鶴飛舞在青雲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為這我高興的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邊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的仔細觀察,把小草看作樹林,把蟲蟻想象為野獸,把凸起的土塊比作山丘,把凹下去的地方比作溝壑,我便在其中安閒自在的神遊,喜悅的自得其樂。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就仔細觀察他們,看得正興致勃勃時,突然有一個極大的傢伙,聲勢浩大地跳來,原來是一隻癩蝦(há)蟆!它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就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的出神,不禁哎呀的一聲驚叫。等我神情安定下來,捉住這隻蝦蟆,鞭打幾十下,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