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下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下賢》

作品名稱: 《沈下賢》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杜牧

《沈下賢》[1]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杜牧,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莊道學。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靈夭矯之筆詠嘆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詩意境的清迥拔俗與文辭的清新秀朗一齊寫出。全句亦贊亦嘆,既盛讚沈下賢詩歌的格清調逸,舉世無與比肩;又深慨其不為流俗所重,並世難覓同調。

沈下賢一生沉淪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跡,早就不為人知。當杜牧來到沈下賢家鄉吳興的時候,其舊日的遺蹟已不復存留。「草徑苔蕪不可尋」,這位「吳興才人」的舊居早已青苔遍地,雜草滿徑,淹沒在一片荒涼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後又如此淒清,這實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會對他們最大的冷落。「清唱」既無人和,遺蹟又不可尋,詩人的憑弔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達出來。

這是交織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憑弔之作。它表現了沈下賢的生前寂寞、身後淒清的境遇,也表現了他的詩格與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賢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體的評贊,而是藉助於詠嘆、想象、幻夢和比興象徵,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通過這種境界,想象出沈下賢的高標逸韻。全篇集中筆墨反覆渲染一個「清」字:從「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徑苔蕪」的淒清,到「水如環佩月如襟」的清寥夢境,一意貫串,筆無旁鶩。把避實就虛和集中渲染結合起來,顯得虛而傳神。

詩詞正文

譯文

沈下賢所唱的詩,誰能夠和得上?他舊居已是雜草滿路青苔遍地形跡難尋了。

我在他家鄉小敷山下一夜的夢境裡,聽到溪水如佩環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懷高潔。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3]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4]

視頻

唐詩十家杜牧
杜牧的創作風格

參考來源

  1. 《沈下賢》賞析. 古詩文網
  2. 《沈下賢》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3. 杜牧. 古詩文網
  4. 杜牧簡介.中華英烈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