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沃洲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沃洲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新昌縣城東南12公里處。沃洲湖因沃洲山而名,湖面8.18平方公里, 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主要包括沃洲湖、天姥山兩部分,景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景區交通便捷,乘汽車至上海、溫州約3.5小時,至杭州、寧波約1小時,至天台、紹興約1小時。[1]

簡介

沃洲湖(長詔水庫)於1972年10月動工興建,1979年3月29日封孔蓄水,1982年10月竣工驗收。壩型為小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壩,大壩高68米,壩頂高程140米,壩頂長度211米,寬12米。

沃洲湖風景名勝區在浙江新昌東南12公里,是新昌三大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主要包括沃洲湖、天姥山兩部分,總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

新昌江發源於天台山華頂西側,經石樑飛瀑入新昌,又經茅洋、黃壇入湖區,因此湖區以上部分溪流被稱為茅洋江或黃壇江。

黃壇江在香爐峰山下與青壇江交匯,其間有沙洲,常種以水稻和桑麻,故被稱作沃洲,沃洲山、沃洲湖之名皆源於此。

歷史記載

沃洲湖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文化沉積相當豐富,據《搜神記》記載,東漢末年,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在劉門山巧遇仙女,該地從此有了「仙源之路」的美稱。

東晉時,沃洲山一帶高僧、名士雲集,這裡成了當時的佛學中心之一。

尤其在高僧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支遁到了沃洲之後,佛學理論被進一步推向高潮,大乘般若佛學倡行的六家七宗有五家在此地出現。

天台宗創立後,順黃壇江上天台,這裡是必由之路,因此沃洲山一帶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

由於支遁在山中立寺,更引來了眾多名賢至此地遊歷,一時盛況空前。

支遁在沃洲山活動過的地方,也就成了宗教歷史上的著名典故,支遁嶺、養馬坡、上馬坡、放鶴峰,人們從古說到今。

謝靈運被人們稱為「山水詩祖師」,創作的題材大多數是沃洲山一帶,人們把浙東一帶稱為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理由也在於此。

到了唐代,這一帶進入了全盛時期,記載在《全唐詩》中的詩人,其中有340人遊歷過沃洲和天姥。

《唐才子傳》中收錄的詩人,有174位到過這一帶,僅詩詠沃洲山風光的就有50多篇,當時沃洲山的赫赫名聲可想而知。

其中李白一曲《夢遊天姥吟留別》膾炙人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所描寫的宏偉氣勢,令當時的詩壇為之傾倒。

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中開篇就是「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

夫有非常之境,然後有非常之人居焉。」更加肯定了沃洲天姥在歷史上的地位。

現在已被學術界廣泛承認的「唐詩之路」就是基於如此深刻的文化淵源,歷次「唐詩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會議中心設在新昌有其特定的意義。

來自大陸及日本、韓國、台灣等地研究唐詩的學者專家,常對這一地區給予特別的關注 。

地理位置

沃洲湖,沃洲山,東鄰岇山,南連天姥,西接劉門,為天台山支脈。沃洲之名來自沃水。

其源有二:一為天台石樑,一為東峁水簾,由兩處瀑泉匯注而成。為剡溪上源之一。

水至桑園分派,中雍沙潭,長里許,平坦幽閒,叢生蘭芷,泉甘土肥,民以殷實,故名沃洲。長詔水庫建成後,蔚然成湖。

沃洲湖畔真君殿

沃洲湖畔的真君殿,原稱石真人廟,香火盛及天台、嵊縣、寧波、奉化、寧海。每逢廟會多有民間藝術表演,熱鬧非凡。

殿中柱石雕蟠龍栩栩如生,堪稱一絕。沃洲湖東北的水簾洞,景色幽靜,別有洞天,為東晉咸帝時國師竺道潛結廬之地,宋代朱熹游水簾洞時有詩題詠:「水簾幽谷我來游,拂面飛泉最醒眸,一片水簾遮洞口,何人卷得上簾鈎。」

真君殿,原稱石真人廟,赤面長須、峨冠博帶。真君殿的建築獨具風韻,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十分精緻,尤其明間檐柱一對西坑石雕制的蟠龍,令人矚目,柱高4.3米,直徑約0.5米,石雕深淺三層,石龍口含滾動的圓珠,玲瓏剔透。

柱頂立尖嘴雷公,持鏡電母,柱身龍蟠間隙錯落有致地安插了過海八仙、風神雨師及魚蝦一類水族,刻畫細膩、形象逼真,乃石雕藝術上品,堪稱一絕。 到了真君殿,發現殿內掛着大詩人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文中有「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故有非常之地,然後有非常之人棲焉」等讚譽沃洲的溢美之詞。

在游沃洲湖之前,我查閱了唐詩中有關沃洲湖的詩詞,發現有劉長卿「五言長城」《送上人》:「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行人已知處。」他勸詩僧靈澈:象你這樣的「孤雲」「野鶴」般的行僧,怎能在人世間棲居?不要到沃洲山隱居,因為那兒已是世人皆知的去處。

但並不是說沃洲山不是好地方,相反劉長卿在《初到碧澗招明契上人》詩中寫到:「沃洲能共隱,不用道林錢。」詩中的「道林」指魏晉著名的高僧支道林、支遁。

他托人向隱居此地的高僧竺潛買山隱居,竺潛久聞支遁聲名,當然不需要「買」了。孟浩然到沃洲隱游時作詩:「支遁初求道,深公笑買山」,引用的典故「買山而隱」就出自於此。

在漫遊、讀書山林之風盛行的唐代,不少詩人嚮往沃洲形勝、魏晉遺風,紛紛雲集沃洲作詩酬唱。晚唐詩僧皎然的「山陽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就是對當時這一盛況的生動描述。「只因支遁多高致,遂使名賢作勝游。」涉及沃洲的唐詩中,最多的內容就是緬懷支遁的詩。支遁高蹈世外、超凡脫俗的飄逸,深為唐代詩人所仰慕。唐詩僧靈一有詩讚道:「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誰為竹林賢,風流相比附」。

過玉女峰,前行百米,有一酷似馬鞍的小島名叫放鶴峰,因水面無波,象是放在一塊透明的大玻璃上一樣。這就是當年支道林放鶴的地方。支道林愛鶴的凌霄之姿,便養了一隻鶴,又憐惜鶴的孤清、高潔,不忍讓它成為自己手中的玩意,就把鶴放飛了。其養鶴放鶴之雅事後傳為千古佳話,成為唐代詩人津津樂道的對象。

遠山空濛碧波萬頃玉宇澄清,萬里無埃。乘船飄浮在空明、澄澈、冰清玉潔的水天之間,相忘於江湖,塵勞澄清,寵辱偕忘。但見空中無色、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想,當年的支遁一定是在此情此景下,化眼前的一切為烏有,得出了「色即為空,色復異空」這一聞名古今的論斷,遂創立了佛家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

白居易稱沃洲為「東南眉目」,游遍天下名山的李白拿着沃洲這把美的尺度,衡量他所鍾情的美景,說是:「五松何清幽,勝景美沃洲」,清人許汝霖贊:「沃洲山水秀如眉」。

沃洲湖著名景點

石女峰

石女峰又名玉女峰、石夫人。細觀石女,高約6米,頭梳髮髻,衣裙飄逸,臉朝湖面。相傳為漁郎外出,妻子在此等歸。因石女峰下陡壁險水,歷來縴夫筏手,一到此峰下便小心撐渡,多保平安。如今,大溪已成平湖,石女待郎僅存傳說。

鵝鼻峰

鵝鼻峰循石女峰而上,轉一小彎,又有一山,形如覆瓢,浮於湖畔,鄉民們稱之「木勺山」,細觀,又酷似深鵝戲水。相傳支遁、王羲之二公同游沃洲,右軍興至,要過支遁馬尾拂塵,縛其鬃作筆,於沙中疾書一筆「鵝」字,筆力雄建軍在以佛帚為筆,平沙為紙,轉折處如有折竹斷枝之勢,間多飛白,頗有龍鱗鳳尾之態。二公相視而笑,歸來復書幾紙。總不及前者之佳,遂又精心拓回,立「鵝」字碑於沃洲寺,可異此碑早軼,僅有小峰紀念兩公之雅情。

放鶴峰

放鶴峰 位於鵝鼻峰東南數百步,本為溪西村後門山尾端,遙對真君殿。傳此峰即為支遁放鶴處。舊有放鶴亭,多有言語人雅士至此詠詩作對。

真君殿

真君殿 明稱石真人廟,位於沃洲山之陽,前臨明湖。祀搞金名將宗澤。清光緒三十年(1904)捐資重建,耗資三萬餘金,歷四年竣工,鼎新殿堂五十餘楹,構築精緻,氣度恢宏,是一座佛道合揉的廟宇建築,為縣內古建築工藝之典範,196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殿內原有赤面嚴顏的真君石像,每年十朋十五日舉行迎神賽會。真君殿歷經滄桑,現僅存大殿及左石配殿。大殿為風火山式,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檐有一對西坑石懸雕的蟠龍石住,令人矚目,柱高4.3米,直徑0.5米,在龍身間隙懸雕八仙過海神態,刻畫細膩,形象逼真,乃石雕藝術上品。整座大殿的木雕,磚雕,石雕藝術精湛,有地方特色。梁枋彩繪。大殿後門門額上方磚雕篆書「對越」,兩側牆壁上12幅三國、水滸等人物故事及花卉圖案,為瓦灰色堆塑,古樸高雅,造型極為生動,大殿牆上還有不少「封神榜」、「三國演義」等精湛的壁畫。無不顯現了民間藝人的才華。

三十六渡

「三十六個彎,彎彎要爬岩;三十六個渡,渡渡要脫褲」。這是山民訴說山彎小道行路難的大實話。但是從旅遊者的角度說,岩頭爬爬,溪水玩玩,體味一下山情野趣,卻別有風味。故而,這是新昌沃洲湖名勝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早在唐代,就有詩人過這條路上清涼寺到萬年山。

從縣城驅車至沃洲湖,然後蕩舟至黃壇村對岸的浮珠岩,即「智者大師放螺處」,從此溯沃湖源頭之溪而上,那就是「彎渡風光」了。倘若刻意地在山腳和溪畔築一條路上去,那就無所謂「渡」了,只因這些山徑,渡口是樵夫們隨意踏出來的,哪裡便當就往哪裡走,「逢坡過坡,逢水涉水」,走的人多了,時間長了,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彎彎扭扭的「S」形之路。

「三十六」之數,是指彎渡之多,其實也說不準一個定數,也並非每一個彎要爬岩,每一個渡要脫褲。需要過渡之溪澗,淳樸的山民就搬來一些較平整的大石塊放着,俗稱「步橋」,既方便了行人,也方便了自己。那溪流有寬有窄,有深有淺,有些較窄較深之溪渡,樵夫們就隨手削幾段毛柘,青珠樹一類硬木頭搭起一座簡易的木橋,故而,雨水不大時,不赤腳也能跨越。山民對這些溪渡是很看重的,都取了大名,諸如金鈎渡,高蛋砩渡,箍藤渡,飯糰渡,雞冠渡等,都是以渡口的地勢形態,或者周圍有什麼奇岩怪石,「借物發揮」而已。

水簾飛瀑

東山,俗稱水簾尖,距縣東南20公里處,西接鰲峰,南聯沃洲,脈自菩提峰,遙接華頂,孤峰獨秀,凌空峭拔。東晉高僧竺潛曾隱於此達三十年之久。

峰尖下有一洞天開,門懸飛瀑,名水簾洞,為東山景區的中心景觀。水簾洞高13米,深7米,寬5米。洞內左壁是一座高1米的摩崖佛雕像,右壁是菡萏泉,有水從洞頂一豬舌般的紅石尖上滴下,滴水不斷,終年成棕紅色。洞外飛瀑自30米高處落下,若珠簾垂掛,隨風飄灑。朱熹曾留有「一片水簾遮洞口,何人卷得上簾鈎」的詩句。「夫有非常之境,然後有非常之人棲焉。」東山景色如此秀麗幽靜,故引來無數高僧名士或棲居、或遊憩,成一時名流匯集之地。據《東山志》載:東晉成帝咸和間,國師竺道潛,本武昌郡公王敦之弟,屢召入京講法華大品,時稱佛家般若一宗『本無異宗』。但他淡薄名利,辭朝隱居東,寧康二年八十有九卒。鄉人指點,水簾洞頂上那塊凌空巨岩,就是竺潛坐禪廛經之處。洞前,有馬蹄岩,傳為支遁坐騎神駿所印。景區內有禹糧石,甚奇,石殼圓似饅頭,大小不等內核如餡,五彩繽紛,傳說為大禹治水棄其餘糧幻化而成的。

沃洲湖大壩

巍然壁立的沃洲湖大壩高70米,長211米。原先這裡都是潺潺溪流,一旦雨水不均,新昌以及嵊州、上虞一帶百姓就要受盡旱澇災害。自1978年建成大壩後,大大減輕了湖區以下沿江的洪災損失,從80年代起又在下游先後建起五座梯級水電站,現在,沃洲湖集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和旅遊於一體,造福了百姓。這大壩的建成,也是中國水利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篇章。

交通情況

景區地址:紹興市新昌縣城關鎮長詔村,在在新昌東南12公里處(沃洲湖地圖)。

自駕:從杭州出發走杭甬高速,過了紹興到「沽渚」出口下,上路標是「嵊州」方向的「上三高速」,從新昌出口下沿104國道往溫州方向一直開,分岔路口有標牌可直到景區。

汽車:從杭州汽車東站至紹興汽車東站每半小時有快客發新昌,打的到新昌客運東站,客運東站乘新昌—長詔的車到景區,出租車約50元。[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