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沁園春·餞稅巽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沁園春·餞稅巽甫

作品名稱:沁園春·餞稅巽甫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李曾伯

沁園春·餞稅巽甫是南宋中晚期名臣、詞人,太宰李邦彥之後李曾伯的一首作品。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間) 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河南沁陽附近)。南渡後寓居嘉興(今屬浙江)。[1]

邦彥曾孫。累官淮東制置使兼制置淮西,奏請加強兩淮水上戰備,進權兵部尚書。邊事知無不言,建白甚多。寶祐五年(1257)為荊湖南路安撫大使兼節制廣南,後被論罷。景定間,起為沿海制置使。著有《可齋雜稿》。[2]

正文

餞稅巽甫。唐入以處士辟幕府如石、溫輩甚多。稅君巽甫以命士來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號安之,如某歉何。臨別,賦【沁園春】以餞。

水北洛南,未嘗無人,不同者時。賴交情蘭臭,綢繆相好;宦情雲薄,得失何知。夜觀論兵,春原弔古,慷慨事功千載期。蕭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詩。

歸兮,歸去來兮,我亦辦征帆非晚歸。正姑蘇台畔,米廉酒好;吳松江上,蓴嫩魚肥。我住孤村,相連一水,載月不妨時過之。長亭路,又何須回首,折柳依依。[3]

古詩簡介

《沁園春·餞稅巽甫》是南宋詞人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詞,上片開頭三句即直接發議論和感慨,然後讚揚作者友人稅巽甫的高濟,安於貧困,一方面也說明稅巽甫當時的潦倒。下片以月色、水光為背景,表現兩人退隱後的鬧適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濟的友誼。最後又歸結到送別。緊承前而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送別時就不必依依不捨的意思。這是一首類似「壯行色」的送別詞,特點是不傷別,反而鼓勵歸去,在平淡的措辭中,隱含着對現實的極度憤慨的情緒。[4]

譯文

唐代士子由幕府徵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間的石洪、溫造即是。而稅君以一個在籍的士人身份,來我這裡三年了,我卻一點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雖然處之泰然,可我多麼歉疚!臨別,寫這首詞為他送行。

今天未嘗沒有石、溫那樣的人才,只是時代不同了。遇於時,則人才輩出,不遇於時,則命士如巽甫終是塵土銷磨。憑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過了;但我們都是拙於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麼看得清呢?照說,憑我們的交情和我的閫帥地位,巽甫是不難求得一進的,結果竟這樣!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時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間在樓台上談論軍事,在春原上憑弔古蹟,激昂慷慨,以千秋功業相期許。三年來一無所得,歸去是兩袖清風。

你先回去吧。這是我倆的共同願望,我已備置好遠行的船,不久也要辭官歸去。現在正是吳中米賤酒甘,吳松江上蓴菜鮮嫩、鱸龜肥美的時候。我的住處和你一水相連,不妨經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訪。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那麼,在長亭折柳送別時。又何必回首依依不捨呢?[5]

作者生平

李曾伯生於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早年通判濠州,歷任軍器監主簿、淮西總領、太府少卿等職。

淳祐二年(1242年),出任淮東制置使、知揚州。

淳祐四年(1244年),兼任淮西制置使,並獲便宜處置軍事之權。後遭彈劾而落職奉祠。

淳祐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舊職出為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他疏奏五件關於邊防的事宜。

淳祐十年(1250年),加官徽猷閣學士,轉任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廣總領、京湖屯田使等職,再進官龍圖閣學士。李曾伯上疏說:「襄陽剛剛收復不久,城池雖經修繕,但耕田還未開墾;房屋雖經初建,但街道還未修通。請求免除襄陽三年的租賦。」朝廷下詔同意。

寶祐元年(1253年),加端明殿學士兼夔路策應大使。

寶祐二年(1254年),進官資政殿學士、制置四川邊面,特賜與執政官相同的待遇。旋即加授四川宣撫使,特賜同進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覲見,加授資政殿大學士,改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李曾伯力辭任命,以資政殿大學士之職提舉洞霄宮。累官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兼任廣南制置使、知靜江府。

寶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259年1月21日),李曾伯受命全面維修靜江府城。

開慶元年(1259年)九月二十二日(10月10日),蒙古大將兀良合台率步騎一萬三千人挺進靜江城下,李曾伯所部六萬挫其前鋒。兩軍相持兩旬,蒙軍退入湖南。 同年,在任上進位觀文殿學士。在賈似道授意下,又遭諫議大夫沈炎等人彈劾,於景定元年(1260年)五月初五日被撤職。

景定五年(1264年),朝廷起復李曾伯為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

咸淳元年(1265年),再遭殿中侍御史陳宗禮論劾,被褫職。

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

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將他的作品刊行於世。

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復李曾伯原有官職。

李曾伯有「知兵」之名,所到之處皆有治績,為南宋名臣。其詞喜用慷慨悲壯之調,抒發憂時感世之情,自稱「願學稼軒翁(辛棄疾)」《四庫提要》稱其「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有《可齋雜稿》等傳世。[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