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汲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汲灘鎮位於鄧州市的最東端,因(湍河、趙河、嚴陵河)三河交匯,水流湍急,沖刷東岸成百畝大灘而取名急灘,又因商人忌急,加三點水改為汲灘。 東、南分別與新野縣上莊鄉、王集鎮毗鄰,西南與腰店鄉隔河相望,西與白牛鄉交界,北與元莊鄉接壤。全鎮面積22.8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335個村民小組,1.8萬戶,7萬人,10萬畝耕地。有一鎮連兩縣,一鎮活六鄉之稱。2006年,原元莊鄉併入汲灘鎮。[1]

簡介

汲灘鎮位於鄧州市東部,東、南分別與新野縣上莊鄉、王集鎮毗鄰,西南與腰店鄉隔河相望,西與白牛鄉交界,北與元莊鄉接壤。全鎮面積22、8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4900戶,22000人,全鎮耕地總面積27500畝。

全鎮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葉、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199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8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100元。

蔬菜產業。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6000畝,1998年實現產值1400萬元。1999年,全鎮又重新確定了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即生產效益蔬菜發展之路,大力發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為主的反季節蔬菜,使蔬菜儘快成為全鎮多數村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畜牧業。該鎮依託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出台優惠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在發展品種上,從市場行情出發,重點發展養雞。目前,全鎮有萬隻以上養雞(蛋雞)場3個,千隻以上養雞場5個,百隻以上養雞大戶58戶,1998年全鎮畜牧業實現產值2855萬元,被南陽市命名為養禽基地。

2006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原元莊鄉併入汲灘鎮.

2006年,轄1個社區、30個村委會:汲灘社區、孫莊村刁堤村廖寨村孫寨村、東李窪村、劉崗村、南王村、張橋村、勝利村、元莊村、柿莊村、糜渠村、油李村、曾莊村、趙莊村、河口村、後寨村、王營村、羅營村、張井村、前渠村、蓮花村、楊莊村、大王營村、東李崗村、王寨村、魏莊村、黃莊村、梁寨村、龐莊村。[2]

汲灘的來歷

鄧州城正東二十公里的汲灘鎮,位列鄧州境內汲、林、構、張四大名鎮之首。它座落於湍河、趙河、嚴陵河三河交匯口的東岸。很早以前,人們不叫它汲灘,而稱它三河口。三河口怎麼變為汲灘呢?這裡有段神奇的傳說。

三河口水量很大、很深,常年船隻不斷,白天往來如梭,夜晚靠岸停泊。船戶與三河口的農戶,經常在此交換或買賣東西,逐漸形成為一個遠近有名的集市,人們稱為三河鎮,鎮上和周圍的百姓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

有一年,三河口的水面來了條黃龍,脾氣壞的厲害,動不動就發大水,使過往船隻受阻,房屋莊稼遭淹,繁華的市場也受到衝擊,真是無惡不作。它還逼迫人們敬奉它為河神,要用三谷、豬、牛、羊等貢品獻祭,人們恨透了它。這年八月,它嫌人們送來的祭品少,怪脾氣發作起來,使三條河水同時暴漲,呼呼響的河水橫衝直撞,眼看就要將船隻弄翻、河水決提成災。在這十分危險時刻,只見從三河口西岸,順湍河而下來一條白蛇,一到三河口交匯處,頃刻變成了一條在白龍,英勇地撲上前去,與那條正在閘河攔水的黃龍展開了殊死搏鬥,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經過三天三夜的惡戰之後,大白龍終於殺死了黃龍,河水也很快消退下去,人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但是白龍也因勞累過度當場戰死了。不久,三河交匯處出現了一座沙丘,人們稱它為「白龍墳」。

「白龍墳」的出現,使三河口上游的水越聚越多,越來越深,形成了一個大水庫。原來三河鎮的地方,由於翻墳而過的水量少而且很急,形成了廣闊的沙灘,不能再停泊船隻,來來往往的船隻只有停泊在白龍墳上游庫區,船上的人們把這個庫區稱為「安眾港。」而把下游水急有灘的地方叫急灘,久而久之,三河鎮的名字便被「急灘」二字所代替。

「安眾港」形成以後,商品的交換地也自然而然的從三河口東岸的急灘挪到了「安眾港」南岸,原先三河鎮的商戶也紛紛遷居到此。在「安眾港」南岸形成了一條長十里的太平村,人們又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他們沒有忘記白龍的大恩大德,就在太平村北小白蛇出現的地方建起一座二十餘間房屋的白龍廟。

白龍廟建成後,整日香火不斷,人流如潮,焚香叩頭的人們絡驛不絕。以後又過了多少年,白龍墳逐漸消失,人們傳說,是白龍廟的香火將白龍的魂喚回廟內了。河水又暢通了,安眾港逐漸縮小,急灘岸邊的船隻日益增多,貨物充足,商賈雲集,商品交換越發頻繁。白天船隻川流不息,夜晚靠岸停泊,燈火萬盞,船桅如林。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重新出現,吸引着大批外地商人來此經商。

其中,最重要的是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