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江穎,男,1982年生於四川樂山。200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200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到2007年為德國尤里希研究所(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 訪問學者。2008年到20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 Irvine) 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國際量子材料中心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2017年10月,入選201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北京大學國際量子材料中心研究員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四川樂山

出生日期----1982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入選201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學位/學歷----博士

專業方向----表面上的單原子/分子

職 務 ---- 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2010年到2011年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1年開始開始擔任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12年入選國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晉升為北京大學國際量子材料中心研究員。

研究方向

實驗手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LT-STM),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NC-AFM),分子束外延(MBE),飛秒激光技術(fs-Laser)。

研究對象:表面上的單原子/分子,低維量子材料。

研究內容:原子尺度上的電、聲、光、磁等特性,以及非平衡超快動力學過程。

研究課題

1. 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的研製和應用。

2. 水分子與鹽、氧化物表面的相互作用。

3. 單個分子/納米結構光學性質的量子調控。

研究成果

單分子體系

1. 單分子操縱:在複雜功能化分子中實現了化學鍵的選擇性操控,在單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分子的電子結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演化,為分子電子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2. 單分子的振動-自旋耦合:在實空間對單個分子振動態和自旋態的分布進行了高分辨成像,給出了不同的振動模式與自旋之間耦合的選擇定則,揭示了電子-電子相互作用和電子-聲子相互作用之間的內在聯繫

3. 單分子在光場下的響應:在STM隧道結中引入激光,原位實時研究了單個分子的電荷態在激光光場下演化的動力學過程,揭示了利用激光誘導的等離激元調控單分子電荷態的可能性,展示了超快激光技術和掃描探針技術相結合的可能性)

二維體系

1. 二維強關聯體系:利用模板襯底和低溫技術製備出了一種新奇的二維近藤晶格,並在亞納米尺度進行了實空間成像,測量了近藤共振態在實空間的分布,揭示了近藤效應與周期性晶格的內在關聯,為人工近藤晶格的量子調控研究提供了可能。

2. 二維金屬:利用界面裁剪技術,在半導體襯底上實現了單原子層體相金屬薄膜的生長,突破了長期以來金屬在半導體表面生長時所遇到的瓶頸(無序和重構),為二維電子氣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個理想和有趣的平台。

3. 二維半導體:發現了一種理想的單原子層半導體,研究了其中Si 摻雜原子空間分布的統計漲落所引起的納米尺度下勢起伏,並揭示了納米尺度勢起伏的物理本質,為未來基於電荷的量子器件的設計和實現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物榮譽

2022年9月,榮獲2022年「科學探索獎」[3]

2019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

2019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2019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組部)

2018 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協)

2018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部)

2018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2018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陳嘉庚基金會)

2017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基金委)

2016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部)

2016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2016 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中國科協、知社)

2016 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北京大學)

出版著作

在Science, Nature子刊等雜誌上發表多篇文章 。近期代表性論文包括:

1J. Zhu, Z. Wang, H. Dai, Q. Wang, R. Yang, H. Yu, M. Liao, J. Zhang, W. Chen, Z. Wei, N. Li, L. Du, D. Shi, W. Wang, L. Zhang*, Y. Jiang*, and G. Y. Zhang*, "Boundary activat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monolayer MoS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1348 (2019)

2. J. Peng, D. Cao, Z. He, J. Guo, P. Hapala, R. Ma, B. Cheng, J. Chen, W.-J. Xie, X.-Z. Li, P. Jelínek, L.-M. Xu*, Y.-Q. Gao*, E.-G Wang*, Y. Jiang*, "The effect of hydration number on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of sodium ions", Nature 557, 701 (2018)

3. J. Peng, J. Guo, P. Hapala, D. Cao, R. Ma, B. Cheng, L.-M. Xu, M. Ondráček, P. Jelínek*, E.-G. Wang*, and Y. Jiang*, "Weakly perturbative imaging of interfacial water with submolecular resolution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22 (2018)

4. J. Guo, J.-T. Lü, Y. Feng, J. Chen, J. Peng, Z. Lin, X. Meng, Z. Wang, X.-Z. Li*, E.-G. Wang*, and Y. Jiang*, "Nuclear quantum effects of hydrogen bonds probed by tip-enhanced inelastic electron tunneling",Science 352, 321 (2016).

5. X. Meng, J. Guo, J. Peng, J. Chen, Z. Wang, J.-R. Shi, X. Z. Li, E. G. Wang*, Y. Jiang*,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concerted proton tunneling in a water nanocluster", Nature Physics 11, 235 (2015) .

6. J. Chen, J. Guo, X. Z. Meng, J. B. Peng, J. M. Sheng, L. M. Xu, Y. Jiang*, X. Z. Li*, E. G. Wang, "An unconventional bilayer ice structure on a NaCl(001) film",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056 (2014).

7. J. Guo, X. Z. Meng, J. Chen, J. B. Peng, J. M. Sheng, X. Z. Li, L. M. Xu, J. R. Shi, E. G. Wang*, and Y. Jiang*, "Real-space imaging of interfacial water with submolecular resolution", Nature Materials 13, 184 (2014).

8. Y. Jiang, Q. Huan, L. Fabris, G. C. Bazan, and W. Ho*, "Submolecular control,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of bond-selective chemistry in single molecules", Nature Chemistry 5, 36 (2013).

9. Y. Jiang, J. X. Cao, Y. N. Zhang, R. Q. Wu, and W. Ho*, "Real-space imaging of Kondo Screening in a two-dimensional O2 lattice",Science 333, 324 (2011)

視頻

江穎:熟悉又陌生的水世界 2020年7月20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江穎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 江穎簡介 ,北京大學
  3. 江穎教授獲2022年科學探索獎 ,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