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謙(1876年—1942年4月10日),字易園,道號陽復子,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近現代著名教育家,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先驅。自幼穎悟,就讀紫陽書院二年後,受業於南京文正書院,為山長張謇所賞識。1902 年廢科舉,張謇在南通創辦我國第一所民辦通州師範學堂,邀江謙共事,不久江謙任堂長、校長。1914年8月,江蘇巡按史韓國鈞委任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就兩江師範學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學)勘察校舍籌備開學,實為轉入大學之始。
人物生平
據《江西省人物誌》記載,江謙,字易園,號陽復,自稱陽復子、陽復居士,1876年6月2日出生於婺源江灣。江謙出身於書香門第、鄉紳之家,父親江晴舟博學多才,被推為婺邑名士。
江謙自幼聰穎,在其父悉心教養下,五歲開始讀書,九歲熟讀「四書」,十三歲通明「五經」,且對詩文十分擅長。江謙十七歲應童子試,連續六場考試都排名第一,蔭補「博士弟子員」,就讀於本縣紫書院。
江謙隨其伯父到崇明,進入崇明瀛州書院。在書院學子中,江謙文才出眾,舉上端莊,深受實業救國先驅張謇的賞識與惜愛,張謇贊其為「美才」。同時,江謙對張謇也是十分仰慕並欽佩其實業救國的志向。
張謇在瀛州書院任職三年後改任江寧文正書院山長,江謙專程渡江拜在其門下,從此江謙便成為張謇的得意門生、佼佼學子。
1901年,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聘請江謙為助手負責籌辦,並請江謙推薦一人來經營,江謙便推薦自己的同鄉同宗江導岷出任常駐經理,主持日常事務。
1902年,以江謙的真才實學經官方奏保,獲「經濟特科」文銜。 作為語言學家的江謙,其實在1909年就第一個提出用「國語」替代「官話」,江謙精於文字音韻之學,他由英文切音,發明陰陽聲母通轉規則,創造性地提出和成功試行音標方案,為後來普遍推廣漢語注音字母開了先河,並著有《說音》一書。
1914年8月,當時的江蘇省民政長(後任省長)韓國鈞委任江謙在前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勘察校舍,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南京大學)。經過一年的籌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韓國鈞延請江謙出任校長。江謙擔任校長期間,躬身下問,倡導訓育、智育、體育「三育並舉」,將體育列為必修課,在全國為首創。1916年還開設了體育專修科。
1919年,江謙身體不好,實在做不下去,不得不辭職。他晚年定居在南通三餘廣運鄉其子江有朋家裡,過着耕讀的生活。在耕讀的同時,受他父親江睛舟的影響潛心研究佛學,並著書立說,佛學專著有17種,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繞音》,台灣的書店現在還有發售。另外還有一本為《東坡禪學詩文要解》,是江謙註解的,選收蘇軾有關佛學禪理的詩文《阿彌陀佛頌》、《釋迦文佛頌》、《僧伽贊》、《觀音贊》等95篇。
1942年4月10日,江謙逝於上海,享年66歲,葬於南通三餘廣運鄉。1986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親自為其題寫墓碑。
江謙與南大校歌
1914年江蘇省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南碩儒、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辦學,後韓國鈞調安徽,待新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後方經教育部批准再度任命江謙為南高師校長,並於1915年1月17日到任。同年,李叔同應江謙之聘,兼任南高師國畫音樂教師。第二年,由江謙作詞,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就應運而生了。
詞曰: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江謙以深厚的國學功底與一腔之愛校熱情寫作了這首騷體歌詞,充分體現其教育理念,又把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點出;氣勢巍峨,文辭流暢,自有大家風範,讀來朗朗上口,令人心潮澎湃。制譜者李叔同,是一位集戲劇家、文學家、音樂家、書畫家等於一身的奇才。由他譜的曲,渾厚而有力,樸實卻悠揚,很好地契合了歌詞。2001年,這首老校歌被定為南京大學的校歌,至今被南大學子傳唱,延續了近百年的薪火和文脈。[1]
卓越的教育家
肇始於三江師範學堂的南京大學,在百年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成就卓著、引領風氣的人物,江謙就是其中的一位。
江謙的一生雖然不乏從政的機會,但他始終把教育事業作為自己最崇高的目標。1915年,他迎來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最輝煌的時刻。這一年的元月,江蘇巡按使韓國均委任他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02年,南京曾建立三(兩)江師範學堂,但歷經戰火,校舍圯廢,人員流失,江謙的任務就是要接續三(兩)江師範的辦學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不過,雖然心中有着非常宏偉的目標,但他行事卻非常謹慎,第一年招生時嚴格奉行「寧缺毋濫」的原則,所以規模宏大的南高師這一年僅設國文、理化二部,招生人數僅126人。江謙學問根基深厚,不僅掌握着學校的發展方向,而且身體力行,親自為學生講授「四書」和《說文解字》等課程,並要求學生精研曾國藩《家書》,結合實際撰寫讀書筆記。在江謙的領導下,加上他的後任郭秉文等人的努力,南京高師發展很快,至1919年,全校已設有國文史地部、數學理化部、教育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工藝專修科、商業專修科、體育專修科等,校舍面積370畝,教職員94人,學生共416人,成為東南最高學府,足以和北方的北京大學相媲美。
由於操勞過度,江謙患了神經衰弱症,僅僅當了三年校長,就不得不離任休養。但他對南高所做的貢獻,仍然受到了充分肯定。為了表彰他的辦學之功,端午橋曾保舉他為員外郎,江蘇省政府也特別頒發給他三等嘉禾獎章一枚。
江謙離任後,潛心研究佛教,特別推崇淨土宗,認為淨土能夠圓融各宗,至穩至當。但他同時也非常關心國計民生,強調社會責任,所以認為出世間法宜用佛教,而世間法則宜用儒教,於是宣揚儒佛合一之論,在家鄉創設佛光社,隨宜說法,移風易俗。十年之內,法會興盛,成為皖南的一個佛教中心。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江謙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也曾四處逃難,終於因身體不支,於1942年4月10日逝世於異鄉,終年六十七歲。畢生著作有十八種,涉及經學、佛學、詩學、字學等多種領域,由其女婿游有維編為《陽復齋叢刊》刊行於世。
江謙是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先驅之一,他奉行教育救國的理念,開創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事業。他的貢獻不僅永遠定格在南京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也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值得後人永遠紀念。[2]
個人作品
主要著作:
《說音》
《繞音》
《陽復齋叢刊》目錄(陽復齋居士江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