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武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武昌員林人,1961年生,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自大學求學時期即開始從事台灣傳統戲曲的調查研究工作,1986年入國立藝術學院繼續深入研究,資料的蒐集豐厚,攝影、錄影及田野調查尤多建樹。長期與民間藝人建立起的情誼,常為台灣傳統藝術界爭取與發言。

1996年離職藝術學院研究工作,六月率台灣民間藝人四十人,於立法院要求廢除不合理演藝規章及為設立台灣戲劇學校請願,九月見效之後,離開台北文化圈回到員林。仍為民間傳統表演藝術團體爭取與奔波。江武昌是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邱坤良的學生。

寫過 《台灣的傀儡戲》(台原出版社出版)、《台灣布袋戲概說》(國立藝術教育館出版)他對台灣的布袋戲非常熟悉,認識的藝人、掌握的資料和人脈也非常多。


江武昌─布袋戲劇本佮台灣精神重建

過去布袋戲其實到現在已經兩百多年,從清朝年間到現在,從中國大陸福建這地方發明,泉州傳到漳州,漳州再傳到潮州,這三個地方同樣都有傳到台灣,

不同的地方所傳來的戲劇都不同。譬如艋舺因為較鄉土派,符合泉州的布袋戲;漳州的布袋戲基本上是較愛熱鬧;另外一類就是潮州,潮州這地方屬於潮州管轄 的,不過實際上是說閩南話的地方。那地方的腔調非常重,傳到台灣的布袋戲所唱的曲調,我們稱作「潮調仔」,也有人叫做「too5調仔」,到底「潮」或是「too5 」,這可能是地方腔調不同的關係。[1]

這三個地方的布袋戲都傳到台灣,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欣賞,怎麼說呢?譬如說,有很多新歌傳到台灣來,他的音樂方式,或是唱法,或是演奏,會慢慢本 土化,本土化的結果?不是說我們改變了他,是受到環境的影響。跟布袋戲一樣,布袋戲傳過來後,久了慢慢會變化,變成本土化。這十年當中,我把泉州、漳州 的布袋戲做一個比較,漳州、泉州的布袋戲保留了以前較陰柔、較傳統性,其實就是保留較原來的東西;台灣口白發展的比較好,音樂方面有很大的改變,音樂 以及口白是我們的兩個特點。

如果談到布袋戲,相信喜愛布袋戲的人都知道,其實台灣布袋戲這方面,在 武打劇發展的非常好。而且台灣的布袋戲有到大陸表演,他們感覺到台灣的布袋 戲武打非常精采;若到大陸看泉州漳州的布袋戲,則是口白非常好,所以兩岸 已經是不同樣的了。時間一久,台灣的布袋戲已經產生本土化,這是單指廟口的 布袋戲,若是電視的布袋戲這就又完全不一樣了。這大陸非常不一樣,或是說還 沒發展出來,其中他們發展出來可能是不同的。中國大陸有人發展電視的布袋 戲,不過他們是拍給小孩看的,口白也還不錯,不過他們針對小孩子看的;但是 台灣布袋戲平常是較針對大人在看的。

相關文章與著作

1983-1990

1983	

《詩與夢中的再生人: 傀儡戲》,圖書文章,民俗巡禮[2] 《小小懸絲人: 漫談傀儡戲》,期刊文章,中國戲劇集刊 《小西園許王的掌上乾坤》,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傀儡人生: 訪林讚成老藝人》,圖書文章,民俗巡禮 《傀儡戲的表演動作》,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傀儡戲專輯》,蕭惠卿、王麗嘉、江武昌 著,圖書,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84	

彰化線西鄉老人會的民俗曲藝》,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與邱坤良教授談民俗戲曲與民俗活動》,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野臺再高歌:文大地方戲劇研究社再上野臺》,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我與民間劇場》,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1985

《五洲元祖: 黃海岱》,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五洲園黃俊雄先生》,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江武昌、夏竹林、吳亞梅、黃秀錦、傅正玲、林茂賢 著,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1986

《執著傳統走向現代的布袋戲》,期刊文章,社教雙月刊 《中國傳統劇場之規矩與禁忌》,許國良、邱昭文、邱坤良、林茂賢、江武昌、吳騰達著,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臺灣地方戲劇神傳說》,林茂賢、傅正玲、江武昌 著,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萬里看傀儡(出煞) 》,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1987

《偶戲與大戲》,期刊文章,幼獅月刊 《傀戲與大戲》,期刊文章,幼獅月刊

1988

《臺灣地方戲導論》,期刊文章,幼獅月刊 《民間戲曲--鑼鼓喧天的北管戲》,期刊文章,幼獅少年

1990	

《懸絲牽動萬般情:臺灣的傀儡戲》,圖書,臺原出版 《布袋戲藝人名錄》,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臺灣布袋戲簡史》,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江武昌[1]

1991-2000

1991	

《光復後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期刊文章,民俗曲藝

1992	

《臺閩傀儡戲新探及傀儡戲竇滔趙士之考略與比較》,期刊文章,藝術評論

1994	

《有影無跡話皮影:華洲園皮影戲》,期刊文章,表演藝術

1995	

《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 : 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萬兵》,圖書,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

1998	

《傳藝傳心:記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的授業貢獻》,期刊文章,表演藝術

1999	

《現代社會下的廟會演戲文化鳥瞰》,期刊文章,美育 《早期臺灣的社區劇場和藝術教育》,期刊文章,美育 《臺北燈會: 新臺灣人的文化以及對傳統戲曲的關懷》,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虎尾五洲園布袋戲之流播與變遷》,期刊文章,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布袋戲[五洲園]黃海岱技藝保存案工作成果報告書》,曾永義計畫主持、江武昌協同主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

2000	

《農曆年俗—戲曲篇:年俗與演劇》,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標籤化的「傳統」藝術: 論傳統布袋戲彩樓戲臺的優缺點》,期刊文章,美育 《「校園偶戲推廣教育」問題的檢討》,期刊文章,2000偶戲人藝術教育交流研討會成果冊論文集 《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 : 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圖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


2001-2006

2001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笑傲掌中江湖的「二○○一外臺布袋戲匯演」》,期刊文章,表演藝術 《掌中風雷動十指逞真章: 二○○一外臺布袋戲匯演》,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高甲戲對台灣傳統戲曲的影響 : 以彰化地區為例》,期刊文章,兩岸高甲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02	

《雲嘉地區的布袋戲》,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各有千秋:臺灣南北傀儡戲之比較》,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孔明借箭 : 陳俊然布袋戲》、《貂蟬弄董卓 : 陳俊然布袋戲》、《三請孔明 : 陳俊然布袋戲》、《三國因 : 陳俊然布袋戲 》、《劉備招親 : 陳俊然布袋戲 》、《子龍救主 : 陳俊然布袋戲》、《呂明國布袋戲 : 三國演義》,江武昌計劃執行,圖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2003	

《三寸木偶,三盜失靈: 評小西園掌中劇團「三盜九龍盃」》,期刊文章,表演藝術

2005	

《史照光影: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八屆理監事聯席會留影》,期刊文章,傳統藝術 《高雄掌中乾坤:布袋戲春秋》,江武昌撰寫、郭吉清主編,圖書,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2006	

《五洲江山代有才人出: 臺灣布袋戲王黃海岱》,期刊文章,新活水 《臺灣意象真「霹靂」看布袋戲文化異象和發展意向》,期刊文章,新活水


外部連結


視頻

1970 年布袋戲【金簫客】插曲/千古難忘伴死生(郭大成唱)


2017新布袋戲實驗室 {3} 龍 王 (其中1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