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有誥

本 名: 江有誥

字: 晉三

號: 古愚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歙縣

出生日期: 1773年

逝世日期: 1851年

江有誥(1773—1851),清代音韻學家。字晉三,號古愚。安徽歙縣人。二十二歲補博土弟子。江有誥讀書不應科舉功名考試,平生致力於古音韻學的研究,杜門著述,寒暑無間。晚年對六書益精,著述頗豐。[1]

目錄

人物生平

江有誥是徽派樸學陣營中的著名學者,壹志古學,慨惜自周秦之後古音日舛,因此冥心推究,廢寢忘食。其對於古音韻的嗜好源自於顧炎武《音學五書》與江永《古韻標準》,認為江永的著述能補充顧氏不完備之處,但部分仍有漏缺。江有誥將江永古韻十三部「析幽侯為二,支脂為三;又於脂部中析出祭部,又析真文為二」,因此定古韻為二十一部。這一觀點恰與戴震、孔廣森不謀而合,孔氏在《詩聲類》中「析東、冬為二,遂改文二部為中統,為廿一部」。江有誥的觀點得到段玉裁的稱許:「余與顧、孔一於考古,江、戴則兼以審音,而晉三於二者尤深造自得;又精呼等字母之學,不惟古音大明,亦且使今韻分二百六部者得剖析之故,韻學於是大備矣。」 江有誥在古音韻學上的造詣之精令王念孫父子深為膺服,著述有《詩經韻讀》《群經韻讀》《楚辭韻讀》《先秦韻讀》、《漢魏韻讀》、《唐韻四聲正》、《諧聲表》、《入聲表》、《二十一部韻譜》、《唐韻再正》、《唐韻更定部分》,總名《江氏音學十書》,其中尤其以《入聲表》為精妙,「足正享林之失,而補其未備。」(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六書之作有《說文六書錄》、《說文分韻譜》、《說文質疑》、《說文更定部分》、《說文系傳訂訛》。又著有《經典正字》、《隸書糾繆》,為祛俗學之誤。可惜1846年其家中失火,所有著述刻版及未刻稿均付之一炬,因彼時江有誥目已失明,於是口授其子江錫善重錄其著述,並擬續例證為補充其說。然終因火災打擊,江有誥鬱鬱而終。  

主要成就

江有誥是深入、全面、系統地研究古韻的學者,他既善於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用大量材料來解釋具體問題。他以等韻作為輔助手段,從一字兩讀、諧聲偏旁和先秦韻文押韻3個方面來分析古韻,從而徹底解決了平入相配和四聲相配問題。這樣,就勾畫出了先秦語音系統的全貌,同時對古音構擬有重要意義。他的《諧聲表》是按「同聲必同部」的原則製作的,這對後來研究古音的人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江有誥還提出了「古四聲」問題,認為先秦語言中也存在4種聲調。他是第一個非常肯定地提出古音有四聲的學者。他認為「古人所讀之聲與後人不同」,他說的不同是指調類不同。他認為先秦有些字的調類到《切韻》時代發生了變化,比如,從平聲轉到上聲,或轉到去聲,等等。江有誥的著作有《音學十書》《詩經韻讀》。 江有誥,字晉三,歙縣人。通音韻之學,得顧炎武、江永兩家書,嗜之忘寢食。謂江書能補顧所未及,而分部仍多罅漏,乃析江氏十三部為二十一,與戴震、孔廣森多暗合。書成,寄示段玉裁,玉裁深重之,曰:「余與顧氏、孔氏皆一於考古,江氏、戴氏則兼以審音。晉三於前人之說擇善而從,無所偏徇,又精於呼等字母,不惟古音大明,亦使今韻分為二百六部者得其剖析之故,韻學於是大備矣。」著有《詩經韻讀》《群經韻讀》《楚辭韻讀》《先秦韻讀》《漢魏韻讀》《唐韻四聲正》《諧聲表》《入聲表》《二十一部韻譜》《唐韻再正》《唐韻更定部分》,總名《江氏音學十書》,王念孫父子胥服其精。晚歲著《說文六書錄》《說文分韻譜》。道光末,室災,焚其稿。有誥老而目盲,鬱郁遂卒。  

參考來源

  1. [1],孔夫子舊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