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變紀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變紀略,是一部記述晚明史事的著作,明末徐世溥撰。本書記載永曆初年金聲桓、王得仁在南昌反正抗清的故事,對清軍在攻打南昌城時和城破後的殘酷暴行進行了詳盡的記錄,在乾隆時期遭到禁毀,靠民間手抄本傳世,後收入陶福履《豫章叢書》中。
作品簡介
《江變紀略》徐世溥撰,是記載晚明史事的著作,共二卷,有清抄本傳世,《海甸野史》、《甲申野史記抄》以及《荊駝逸史》、《明季史料》等叢書亦收錄,後收入陶福履《豫章叢書》中。
作品內容
簡介
此書記載永曆初年金聲桓、王得仁以南昌反正事,金氏本左良玉部將,以功資歷樞輔楊嗣昌,督師史可法諸營,累升至淮徐總兵宮。王氏綽號王雜毛,原為闖王李自成舊部王體忠的旗牌官,後為爭奪一漂亮的女子,殺了王體忠,並趁機奪取了他的軍隊,清軍南下時,金王二人皆叛明降清,據守九江,並且未費清軍一矢斗糧,為新朝孤軍傳檄而取十三府七十二州縣數千里的土地,二人以為自清朝入塞以來,功未有高出於己者,早晚會得到厚封,不說封公封王,封個候總是不成問題的。豈知收取江西的奏疏批覆下來,金氏僅得了個提督軍務的副總兵之職,視舊官更貶;而王得仁由於出身低微,封贈就更不如金,只撈了個把總的頭銜,因此二人怏怏不樂,對新朝逐漸產生怨望之情,後經隆武帝舊部策反,二人舉兵反正,金氏自稱豫國公,王得仁稱建武侯,並邀請了宏光閣臣姜日廣做為謀主,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中殿大學士,是時隆武帝已死,他們為號召起見,仍用隆武四年的年號,不久又奉表南寧,擁護永曆政權。
逸事
據說,當時由於起事倉猝,為復明制還鬧出了一些笑話,因為其時服色變易已久,一時找不到明朝的冠帶,他們只好從優伶的箱子中找來戲裝代替;唱道的威儀一如他日,老百姓都扶老攜幼擁上街頭觀看,但是看見他們帽翅前後都光溜溜的沒有一絲鬢髮,又都忍不住掩口而笑,金王反正恰好與李成棟在廣州反清復明同時,大局頻為震動,「儼然有中興光復之機」,但是,由於他們是憑一時衝動起事,沒有政治上的遠見和軍事上的謀略,一個個都忙於貪功邀賞,九江克復後,他們未能溯江而上,控制長江上游,反而率師攻打贛州,並想拉攏守贛諸將,最後卻誤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結果清朝的固山額真(旗主)譚泰率大軍趕來,金、王二人俱兵敗身死。
評論
此書此事一律用南明隆武、永曆年號,而不用清帝年號,在最後評論金王起事失敗的時候,作者說:「人臣非甚頑薄,無不望其國中興」,只是有的知其可為而為之,有的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才與識的差別,可嘆武侯諸葛亮與文天祥丞相,憑他們那樣的誠意,生死都置之度外,尚且怕自己不能成事,象金王二人這樣苟且趨功名,冀僥倖於萬一,自然是無法成功的,作者的這些記載與評論,顯然流露出依戀明室的感情。此外,書中對清兵的暴行也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大將軍固山額真譚泰為攻南昌城,盡驅所掠丁壯老弱掘壕溝築土城。由於天氣十分炎熱,督工又一刻不停地摧逼,結果「上暴旁蒸,死者無慮十餘萬」死了以後,就把屍體丟棄在壕溝里,使得「臭聞數十里,蠅烏日盤飛蔽天」。 譚泰又役使俘虜在章江上建造石橋「上起文家壇,下至揚子洲,凡為三橋」章江本來又深又險,加上所造之橋「上直磯,中當回■下當湍駛,皆沒水置石,下樁為基」,所以又死了幾十萬。為了做攻城壕溝的排柵,清兵就濫伐南昌周圍的山木,山木伐光了,就拆毀民房甚至把裝屍體的棺材也弄來,致使南昌城周圍「數十裡間田禾、山木、廬舍、丘墓一望殆盡」,清軍久攻南昌不下,為了改善單調乏味的軍旅生活,他們就把附近的婦女抓來,「各旗分取之,同營者迭奸無晝夜」,當時雖值三伏溽熱的天氣,有的婦女十幾天甚至整月都得不到水■洗。南昌城破,清兵撤退時,由於船中裝滿了搶來的財物,又把這些婦女一併發賣,婦女們起初因有一線生還的希望,所以忍辱偷生,到這時知道清兵要賣她們,她們將永遠離開自己的故鄉,所以「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
遭禁
此書由於明顯流露出留戀明室的感情,並且對清兵滅絕人性殘酷迫害的暴行毫不掩飾,所以它在乾隆時期遭到了禁止。
作者簡介
徐世溥(1608-1657),字巨源,江西南昌新建人,明末文學家。世人稱其才雄氣盛,長於古文辭,「古文名噪三吳間」;工諸體詩,「取材博,用意遠,不規規於漢魏唐宋諸家」;可「與朝宗同不朽」。兼工書法。著述豐厚,有《夏小正解》、《韻蕞》、《榆墩集選文》、《詩》、《榆墩集選詩》、《選文》、《榆溪詩鈔》、《榆溪詩話》、《逸詩》、《逸稿》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