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南·千燈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南·千燈古鎮

古鎮位於長江三角洲,隸屬江蘇省。於崑山市南15公里,東接上海青浦區,距上海虹橋機場 30公里;西鄰蘇州,離蘇州市中心35公里。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存著完好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是崑曲的發源地。千燈原名「千墩」,名出吳越爭霸。

鎮上有七座建於明清時期的拱形環龍石橋橫跨與鎮中河道千燈浦之上。重要景點有顧炎武故居、顧炎武墓地、千年古塔- 秦峰塔、顧堅紀念館。[1]

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景點

橋是千燈水鄉文化的精華和縮影,三孔石拱橋為「恆升橋」,恆升取步步高升意,為清代特色。 [2]

三橋邀月

三橋連袂而築,分別呈現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東邊的小橋叫方涇浜橋,因河名方涇浜而得名,為明代特色;中間橫跨尚書浦上的三孔石拱橋為恆升橋,恆升取步步高升意,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橋是黿渡涇橋,為宋代特色。三橋有一美麗的名字,稱為「三橋邀月」。

秦峰塔

秦峰塔,又稱釋迦佛塔,位於千燈鎮尚書浦西岸,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由里人王束捐宅,僧從義開山,建波若寺,里人王珏捐宅以廣寺基,建造此塔。因位於秦柱山之陽,名秦峰塔。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般若寺改為延福禪院,秦峰塔亦進行重建。

釋迦牟尼涅槃像

釋迦牟尼涅槃像由名貴的緬甸白玉精雕細琢而成。白玉毛料1999年在緬甸發現,歷經三年艱苦開採,始現於世。玉料為一塊完整一體的純天然玉料。據玉材的天然造型,經過精心設計,由德純藝高的工匠歷兩年時間精工雕成。佛像長8.9米,高2.45米,總寬1.35米,體型比例均確。

玉佛全身鑲嵌有1500多粒紅、藍、紫晶寶石和翡翠,衣紋和蓮花台由24K黃金鎦金而成,彩繪部分採用天然石色彩畫而成。 2004年10月,玉佛被納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是世界第一大玉臥佛造像。

石板街

石板街,南北貫穿古鎮,並連接各支路,呈蜈蚣形。所用條石均寬50公分,均長2米以內,穩固而耐用,修理替換又很方便。

全長1.5公里,主幹街道長800米,由2072塊長條形花崗岩鋪設而成。石板下面設有既寬又深的下水道,與古鎮各處的河埠、河灘相連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從不積水,轉晴即乾。

石板街始建於南宋,明清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縣朱家角築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繕。

顧堅紀念館

顧堅(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戲曲家。自號風月散人,崑山千燈人。精於南辭,善作古賦。

元將擴廓帖木兒聽說他善歌,屢招皆不就。與當時文人顧德輝、楊維禎、倪元鎮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10卷、《風月散人樂府》8卷,今均已不存。據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書載,因其"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顧為崑山腔的創始人之一。

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故居佔地60畝,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故居為整個宅第主體,朝東落西,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

自東而西依次為水牆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後花園。

1956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顧炎武故居被崑山市委、蘇州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顧炎武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余氏典當型

余氏典當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裡」。

據載,余氏的祖先余愛山於明代萬曆年間自安徽休寧縣遷來崑山千墩吳家橋開店經商,收入頗豐。

「余氏典當」是由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餘尚德於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上營建的徽派建築群。餘宅朝東落西,雙排兩行,建時沿河自東(過街)向西共有7進,現存五進。第一進東為店鋪,四開間門面,經營茶雜山貨;第一進西四開間為典當舖;第二進是明廳「立三堂」;第三進為大堂樓,走馬樓為住宅;第四進為小堂樓。第五進為當庫。整個建築群有一明代大廳、五小廳、六幢樓、雙備弄,前後左右構成「亞」字形「走馬樓」,大小房屋120多間,千燈人稱它「迷樓」。典當三面有高牆,可確保財產安全;後面是「更樓」,可為全鎮防盜、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

保護措施

2002年,千燈確立了「保護古鎮、傳承文化、開發旅遊、促進發展」的旅遊業發展思路,先後聘請了東南大學等編制了《崑山市千燈古鎮保護整治規劃》、《顧炎武墓保護規劃》、《千燈古鎮石板街修復詳規》、《千燈鎮旅遊發展規劃》和《千燈古鎮旅遊策劃》,明確了文旅結合的文化旅遊發展思路和構建以古鎮為龍頭的旅遊大格局的發展目標。[3]

2002年,千燈開始實施了一系列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恢復修繕了以顧炎武顧居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景點。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形成了以顧炎武思想為代表的國學文化、以崑曲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延福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石板街為代表的水鄉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