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汝窯的發展歷史

汝窯的發展史

來自網絡的圖片

汝窯的發展歷史汝窯以其工藝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淨的丰韻而獨具風采,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誌。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汝窯的發展歷史。[1]

目錄

汝窯歷史沿革

一、始於唐

汝窯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着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

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二、盛於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7件半,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窯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於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三、衰於南宋

宋·周輝《清波雜誌》、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中國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

四、現代追跡

汝官窯址是一大謎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汝窯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複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汝州與寶豐之間就是汝瓷的遺址!

民國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2]

參考文獻